首页 > 名人名企 > 专家学者 > 林土秋:晋江制鞋第一人

林土秋:晋江制鞋第一人

http://china.BagsNet.com   2007-04-13  来源:晋江经济报

  开栏语:20多年前,晋江人还在破旧的石头矮屋里手工做鞋;20年后,晋江鞋已经潇洒走世界。这其中经历了多少酸甜苦辣,也许很多人都记不清了,唯有那尘封的照片还默默地记录着。

谈到自己的制鞋史,林土秋满脸自豪。

  一个城市倘若没有历史,这个城市则没有记忆,没有文化。在晋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城市与产业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应该静下来思考的问题。

  在第九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来临之际,本报联合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陈埭镇人民政府联合开展“晋江鞋老照片征集总动员”。

  追寻老照片,寻找晋江鞋产业发展的脚印。如果你家里珍藏有与晋江鞋产业发展有关的老照片,不管褪色或新鲜,只要它真实地记录了晋江鞋一路走过来的某一个瞬间,那都将是弥足珍贵的。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把你们的“宝贝”提供给我们,让更多人回味。

  提供照片或线索请拨本报新闻热线82003110,我们将及时派出记者与你联系,照片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200元/张的稿酬。

  起步:

  家中制出第一双晋江鞋

  今天的陈埭鞋厂林立,车水马龙。如果时光倒退20年,陈埭还是一片农田和荒地,完全找不到鞋的影子。1979年,陈埭镇洋埭村村民林土秋在自家的石头房子里,以一把钉锤、一张饭桌、一把剪刀和几台家用缝纫机起步,点燃了晋江制鞋的星星之火。

  看到林土秋做鞋做出了名堂,整个陈埭镇的人都开始心动了。他们纷纷腾出自家的房子搬出家用缝纫机加入到制鞋的行列,陈埭制鞋工业星火燎原之势因此形成。

  作为晋江制鞋第一人,林土秋是晋江制鞋工业发展历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符号”。但随着他淡出“江湖”,“林土秋”三个字渐渐多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了解林土秋走过的那段非同寻常的制鞋之路,记者日前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这位神秘的人物。当年热血澎湃的林土秋现在已经73岁高龄了。尽管已经两鬓斑白,听力也不大好了,但说起自己的创业史,林土秋显得一脸兴奋和自豪:“就在我现在住的这栋房子里,曾经生产出了晋江的第一双鞋;曾经接待过万里、谷牧、姚依林等国家领导人;曾经接待过数不胜数的学习考察团……”

  困难:

  买鞋钉要跑到厦门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天,林土秋在报纸上看到了国家颁布的新政策:凡是私人办企业,国家将予以免税三年。林土秋顿时热血沸腾,预感机会来了。联想起此前在上海看到的皮鞋热卖的场景,林土秋决定:办一家鞋厂!

  于是,就在林土秋住的房子里,由一个老板、两个师傅、三十多个工人组成的晋江第一家鞋厂“洋埭服装鞋贸厂”诞生了。“说是鞋厂,其实也就是一间用琉璃瓦盖起来的小作坊啦!”林土秋笑道。

  要做鞋,首先得有原料。“当时晋江还没有鞋材市场,买颗鞋钉都要跑到厦门去。”林土秋说,当时去厦门得先骑车到泉州,再从泉州车站买票到厦门。“每次回来天都黑了,只能摸黑走路;当时陈埭只有一条小路,碰到下雨天经常弄得满身是泥巴。”

  虽然跑到厦门买材料很辛苦,但能买到算是幸运的了!“当年整个国家物资匮乏,买东西凭票供应。当时每个人一年只有14尺布的供应量。”林土秋说,做鞋用的布料他们只能花高价去买黑市布,经常还买不到。

  除了材料,不懂制鞋技术也是一大难题。由于不懂技术,林土秋只好从厦门国营皮革厂请来两位老师傅。“当时他们的工资每个月要100多元钱,在那个时候可算是天价啦!”林土秋为了省工钱又亲自当起了学徒。

  不过,林土秋的辛苦得到了回报。鞋贸厂生产出来的皮鞋非常好销,三十多个工人一天能生产出40多双鞋,一箱鞋拿出鞋厂,马上就被抢购一空。“那时候要买鞋可都得排队,一双鞋出厂价40元,刚出厂门马上就被人炒到50元!”

  发展:

  建成晋江首家现代化鞋厂

  销量日渐看涨,鞋贸厂也越做越大。除了供应本地的需求之外,林土秋也开始将生产出的皮鞋销往其他地方。“上海鞋贸批发部是当时最主要的一个市场,从几千双到几万双,上海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可也向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能成立一家公司,才能放心交给我们更大的订单。”

  可是,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私营企业生产出来的鞋属于“洋货”,成立“鞋贸公司”在当时也并无先例,要再次“吃螃蟹”,谈何容易。直到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参观了“洋埭服装鞋贸厂”后,事情有了转机。

  林土秋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1983年11月1日,姚依林副总理走进了他的鞋贸厂,亲切地问道:“目前有几个工人啊?产量有多大?销量还好吗……”参观了一个多小时,临走之前,姚副总理拍了拍林土秋的肩膀,欣慰地说:“这样做很好!”

  姚副总理的一句肯定,使林土秋坚定了发展制鞋产业的信心。1984年,林土秋经营的鞋厂与另外4家皮鞋加工厂联合组成了陈埭鞋贸公司!“这可是陈埭第一家民营公司!”林土秋骄傲地说,公司当时的厂房可算是晋江最早的现代化厂房了,当时公司的年产值就可以达到500万元了!

  1988年之后,林土秋就逐渐退居二线,将鞋厂交给儿子们打理。当年的“洋埭服装鞋贸厂”几经变迁,后来发展成为达利鞋厂和鳄莱特轻工发展公司,达利鞋厂由林土秋的大儿子经营,鳄莱特则由二儿子打理。

  现在,林土秋闲暇之余也常会到儿子的厂子里走走看看。“现在做鞋的机器都很先进了,做出来的鞋子质量也比以前好多了……”林土秋喃喃地说,晋江鞋能有今天局面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1983年初冬,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亲临林土秋创办的晋江达利鞋厂参观考察。图为晋江制鞋第一人林土秋先生(左一)陪同姚依林副总理(左二)参观鞋厂。

  现已73岁高龄的林土秋先生谈起当年的创业历程,仍旧心潮澎湃。

  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可以做的行业非常多,你为什么会选择做鞋呢?

  林土秋:我当时也没多想,就是看到报纸上说皮鞋很好卖,我就开始动手了。

  记者:晋江现在以生产“运动鞋”闻名,你最初怎么会先生产皮鞋呢?

  林土秋:(大笑)那时候哪里知道什么叫运动鞋啊!当时我去上海,看到他们的皮鞋很好卖,一双鞋子50元啊,当时大伙一天才赚1元多钱。我当场就寻思着,回来后我也要做皮鞋!

  记者:你能谈一谈在开办公司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吗?

  林土秋:主要是原料太难买了,几乎每样东西都得到外地买回来。还有就是当时政策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说我走资本主义道路。

  记者:晋江的鞋产业发展到现在,你最大感触是什么?

  林土秋:做梦也没想到晋江的鞋产业会发展得这么好这么大啊!家门口就有个中国鞋都,要采购什么都很方便,还有这么多品牌!外国人都穿我们的鞋子了。

  记者:现在你两个儿子都还在做鞋,你对他们有什么期望吗?

  林土秋:我觉得他们这些年轻的一代会比我们当时发展得更好。现在有更好的环境,政府和社会都很支持,晋江制鞋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也越来越完善了,不用像我们当初那样跑来跑去了。相信他们会比我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
 • 兴业欲引领晋江皮革“标准风” 2007-06-12 08:28:49
 • 晋企集体恶补人力资源“短板” 2007-05-30 08:58:19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查看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 招纳贤才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站点地图 | 帮助中心
中国箱包网(BagsNet中国)   ©2003-2007   免责声明   粤ICP 05015913
客户服务热线:0755-82267193  82267393  82266655  传真:0755-82267393       邮箱:china#bagsnet.com
全球BagsNet :中国站 | 国际站 | 台湾区站 | 英国站 | 美国站 | 意大利站 | 德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