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辅料 > 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一个老产业的科技新图景

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一个老产业的科技新图景

http://china.BagsNet.com   2007-05-08  来源:江门日报

 有着近千年厚重历史的纺织化纤产业,为何能长保鲜活的生命力,甚至能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长时间领跑?翻开新会纺织化纤产业近30年的发展史,你就不难发现,有一个重要的词语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这个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可以这样说,没有科技创新,新会就不会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纺织城”,同样也不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中国化纤产业名城”。科技创新是技术设备的领先,是科技人才的重用,更是产品研发的突破,这是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在几十年来的具体发展中对“科技创新”的生动阐释。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业如何进行科技研究,企业又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新产品?答案是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大大增强了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的产品研发能力。

  早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用聚丙烯抽取丝并攻下老化关后,新会便承担中试任务。1979年9月建成年产150吨的合成纤维试验场,1980年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这是“产学研”模式在新会纺织化纤产业中的首次成功尝试。之后,很多企业开始沿用这一合作模式推广科技研发,结果均受益匪浅。

  作为新会纺织化纤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广东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一模式的有力践行者。美达锦纶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五邑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03年,美达锦纶挂牌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以来,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5个项目,如锦纶工程塑料、耐寒高冲锦纶6复合材料、差别化功能性锦纶6纤维项目,研发的产品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纳米级长效抗静电锦纶6母粒项目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

  同时,另外一家纺织化纤龙头企业——广东彩艳也是“产学研”模式的受益者。通过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其先后研制出1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成功地把化学纤维应用领域从民用扩展到军用、工程等领域。

  科技人才聚集构筑研发“高地”

  据不完全统计,新会纺织化纤产业每年投入的研究和开发经费达数千万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重金的投入,使新会很快成为全国纺织化纤产业的科技研发中心。通过资源整合,美达锦纶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研,先后建立了国内纺织化纤产业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国内首个省级尼龙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改性、印染等7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目前,美达锦纶承担了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13项,完成新技术项目7项。

  据了解,目前新会拥有国家级芳纶工业性试验基地1个,省级差别化纤维工业性试验基地1个,省级纤维母粒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会的纺织化纤企业与全国6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助关系,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承担了“芳纶聚合与纺丝”等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多个,开发差别化纤维、特种纤维等高新科技产品,锦纶6、三叶形FDY等产品被列入国家及省级重点新产品。

  在新型服装面料、弹性织物、功能面料等高科技产品的带动下,新会纺织服装新品种的开发也初具生产规模。据统计,该区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拥有企业设计中心58家,产品设计专职人员1000多人。科技创新的“盛行”,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重用。据不完全调查,在新会从事纺织化纤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达2000多人,占从事纺织化纤职工人数的5%,一般技术管理人员10000人,占从事纺织化纤职工人数的20%。另外,还邀请了一批资深有名望的教授、学者为企业顾问。 有着近千年厚重历史的纺织化纤产业,为何能长保鲜活的生命力,甚至能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长时间领跑?翻开新会纺织化纤产业近30年的发展史,你就不难发现,有一个重要的词语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这个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可以这样说,没有科技创新,新会就不会成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纺织城”,同样也不会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中国化纤产业名城”。科技创新是技术设备的领先,是科技人才的重用,更是产品研发的突破,这是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在几十年来的具体发展中对“科技创新”的生动阐释。

  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业如何进行科技研究,企业又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新产品?答案是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携手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模式的推广和普及,大大增强了新会区纺织化纤产业的产品研发能力。

  早在1978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用聚丙烯抽取丝并攻下老化关后,新会便承担中试任务。1979年9月建成年产150吨的合成纤维试验场,1980年通过国家鉴定投入批量生产,这是“产学研”模式在新会纺织化纤产业中的首次成功尝试。之后,很多企业开始沿用这一合作模式推广科技研发,结果均受益匪浅。

  作为新会纺织化纤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广东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一模式的有力践行者。美达锦纶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五邑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03年,美达锦纶挂牌成立“博士后工作站”以来,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了5个项目,如锦纶工程塑料、耐寒高冲锦纶6复合材料、差别化功能性锦纶6纤维项目,研发的产品获得了客户的一致认可;纳米级长效抗静电锦纶6母粒项目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

  同时,另外一家纺织化纤龙头企业——广东彩艳也是“产学研”模式的受益者。通过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其先后研制出1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成功地把化学纤维应用领域从民用扩展到军用、工程等领域。

  科技人才聚集构筑研发“高地”

  据不完全统计,新会纺织化纤产业每年投入的研究和开发经费达数千万元。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重金的投入,使新会很快成为全国纺织化纤产业的科技研发中心。通过资源整合,美达锦纶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用于科研,先后建立了国内纺织化纤产业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国内首个省级尼龙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改性、印染等7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目前,美达锦纶承担了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13项,完成新技术项目7项。

  据了解,目前新会拥有国家级芳纶工业性试验基地1个,省级差别化纤维工业性试验基地1个,省级纤维母粒技术研究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新会的纺织化纤企业与全国6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技术协助关系,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承担了“芳纶聚合与纺丝”等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多个,开发差别化纤维、特种纤维等高新科技产品,锦纶6、三叶形FDY等产品被列入国家及省级重点新产品。

  在新型服装面料、弹性织物、功能面料等高科技产品的带动下,新会纺织服装新品种的开发也初具生产规模。据统计,该区规模以上的服装企业,拥有企业设计中心58家,产品设计专职人员1000多人。科技创新的“盛行”,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企业对科技人才的重用。据不完全调查,在新会从事纺织化纤工作的高级技术人员达2000多人,占从事纺织化纤职工人数的5%,一般技术管理人员10000人,占从事纺织化纤职工人数的20%。另外,还邀请了一批资深有名望的教授、学者为企业顾问。


  相关文章
 • "广州纺织博览中心"开工建设 将成全国"一哥" 2007-06-18 10:00:32
 • 乌兹别克斯坦:大力发展纺织业 2007-06-18 09:56:02
 • 国家统计局:5月份纺织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7.3% 2007-06-16 11:45:34
 • 浙江省:1~4月出口超千万美元纺织产品统计 2007-06-16 11:44:23
 • 1-4月份纯化纤布产量持续增加 2007-06-16 11:41:50
 • 香港看好越南纺织市场的发展前景 2007-06-16 10:29:29
 • 巴西纺织零售业协会反对提高纺织品进口关税 2007-06-16 09:54:18
 • 江苏宝隆纺织 用名牌战略开创企业新局面 2007-06-16 09:49:04
 • 高安纺织企业落户南非 2007-06-15 11:55:28
 • 印度政府将重新修改纺织技改基金方案 2007-06-13 08:45:51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查看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 招纳贤才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站点地图 | 帮助中心
中国箱包网(BagsNet中国)   ©2003-2007   免责声明   粤ICP 05015913
客户服务热线:0755-82267193  82267393  82266655  传真:0755-82267393       邮箱:china#bagsnet.com
全球BagsNet :中国站 | 国际站 | 台湾区站 | 英国站 | 美国站 | 意大利站 | 德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