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西进暴露中国鞋企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这和欧美的反倾销重压不无关系,在品牌溢价能力低下而单靠数量和低价的情况下,中国鞋企才会纷纷转向劳动力低廉地区
刚刚开设了能容纳400位客人的餐馆却招不到一个服务员,无奈之下,位于杭州市中心地带的朱九溪餐馆老板谢国平跑到千里之外的重庆去招工———江浙地区劳动力的短缺已经从制造业波及到服务业,而类似的情形也同步在福建、广东等地上演。
与谢国平同去重庆的还有江浙以及福建等地的鞋企老板,所不同的是,他们是以入驻企业代表的身份出席5月18日在重庆璧山举行的西部鞋都二期工程项目开工典礼暨奠基仪式,为了摆脱劳动力短缺的限制,他们要在那里投资建厂。
早已饱受劳动力短缺之苦的浙江鞋企已经于4年前脱离了区域限制,将自己的制造环节向西部劳动力密集的地区开始了梯度转移。早在2003年1月,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就已经在重庆璧山跑马圈地,投资1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其一期工程便引进30余家企业和400多家商户。而在4年之后的今天,又有32家鞋企同时入驻。
东鞋继续西进。
号称中国鞋王的奥康集团是东鞋西进的倡导者和领衔者,而西部鞋都也是他们巨资与璧山县人民政府合作的产物,这一项目旨在整合重庆及西部地区鞋业资源,提高制鞋档次,形成产业集群,增强鞋业整体竞争力而规划建设。
据介绍,该工程建设分三期实施,待2010年全部完工后,园区将集鞋业生产、市场流通、科研信息、技术培训和商住配套为一体,论建设规模、功能设置、科技含量均系中国西部之最,为入驻鞋企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奥康正在璧山政府的配合下为整个产业集群进行配套建设。
由于劳动力短缺已成东部沿海共同面对的问题,东鞋西进潮流挟裹的也不仅是江浙鞋企,据悉,西部鞋都目前已辐射到广东、福建、贵州、云南和四川等地区,吸引了这些地区的众多制鞋企业前来重庆璧山洽谈入驻。记者还注意到,来自山东青岛的亨达、孚德等品牌也已在璧山亮相,而同在青岛的双星集团早已开工生产,其专卖店也已经在璧山城区亮相。
据中国皮革协会制鞋办主任卫亚菲透露,目前中国制鞋产业规模和流水线水平均已遥居世界首位,全国鞋类产量约为近100亿双,制鞋企业约1.8万家(规模以上),从业人员350万人,占世界总产量的53%以上。中国鞋企在生产上的优势已经不言而喻。
“现在我们正面临着品牌跨越”,奥康总裁王振滔有句名言,“人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在他看来,继产品跨越和市场跨越之后,品牌跨越将是中国鞋面临的一个新的转折点,他已经将目光瞄向西部鞋都的未来。
与会企业家和专家代表还就真皮标志为企业走向国际化搭建平台以及如何做好产业规划进行了深入探讨,尽管奥康引领了东鞋西进潮流,但迎接品牌跨越这一新的转折点却是每个中国鞋企自己的事情,面对欧美的反倾销壁垒,中国鞋企脚下的路并不平坦。
有观察人士发表不同观点认为,劳动力短缺只是东鞋西进的表面原因,实际上是东部沿海由于近年经济迅速发展而导致劳动力成本急剧升高,鞋企西进恰恰暴露中国鞋企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这和欧美的反倾销重压不无关系,在品牌溢价能力低下而单靠数量和低价的情况下,中国鞋企才会纷纷转向劳动力低廉地区,这种梯度转移实际上是由于品牌弱势而向产业链上游的集体退却,而随着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中国鞋企的低成本优势将难以持续,可见,品牌跨越仍是中国鞋企面临的严峻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