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开始的出口退税改革旨在创新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更着重于解决欠退税的历史问题。现在,出口退税作为影响GDP总量和结构以及国际贸易金融活动的重要政策工具,应该关注一些重要的战略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鼓励出口创汇,确实对经济腾飞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过于追求出口获利的重商主义情节,也给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带来了一定脆弱性。例如:过度依赖加工贸易,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初级加工厂”;严重依赖外资企业,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初级产品出口市场和资源进口来源集中于少数国家,伴随着国家整体谈判能力的不足。因此,中国目前不应一味强调出口导向的重商主义战略,而应把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培育上,出口退税制度应适应和体现这一导向性变革。
出口退税还要退得“巧”,要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国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资源和环境压力已成为基本国策。对此,一方面要对自然资源等环境敏感型产品征收较高的出口关税,取消对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补贴或出口退税,避免对可能造成国内资源快速耗竭的出口进行退税,全面停止高能耗产品的退税。还应对出口的循环经济产品全面退税,促进节能和节约资源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和出口。
进一步看,出口退税应该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为主要政策目标。尽可能调低高能耗、低增加值、高污染、技术密集度低产品或行业的退税率,以税率调整来促进钢铁、纺织、机械等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利用退税细则的区别,来促进相关产业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布局优化。
此外,目前国际金融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贸易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本质上也是国内长期的“顺差偏好”所造成的。虽然存在理论争议与政策实际效果的质疑,但不可否认出口退税、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据专家测算,2005年我国1美元出口商品综合退税为0.4429元人民币,如果完全取消出口退税,相当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4429元。虽然理论与现实仍有一定差距,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出口退税的改革,开辟了一个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的新领域,这是以往没有引起重视的。
最后,随着出口退税的政策重要性不断提高,欠退税问题也成为困扰各级财政的难点。现在,应把进出口战略转变与公共财政建设结合起来,从整体和结构上调整、降低退税规模,把这部分财政资源转移到社会保障等支出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