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上的纠纷,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问题。纳入全球化国际竞争这个大范围以后,中国的缝机企业在竞争中遭遇知识产权诉讼将是很难避免的事情。
中国的缝机企业必须认识到,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内容的商业竞争将日益成为很多人常常使用的必选武器。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将是中国缝机企业今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课题。
距CISMA2007开幕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国内上千家缝制机械企业将参与此次盛会,中外企业同台角逐的盛况必然会出现。但与此同时,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会不会出现?国内企业是否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一旦问题出现,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对此,作为展会主办方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推出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在CISMA2007展会上将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办公室。这一部门组成人员将全部邀请各相关专家参与,其主要任务就是提供与各种知识产权相关联的讯息。各缝制机械企业在展会上遇到的与知识产权有关的问题,都可以与知识产权办公室联系,避免不必要的知识产权纠纷出现。这一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符合目前国际惯例和通常采用的做法,对目前国内一些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预警作用。因此,中缝协的这一举动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知识产权上的纠纷,在世界范围内其实是极为常见的一种问题。中国的缝纫机制造、销售领域在纳入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竞争对手们采用的无非是两大策略:一是打着环保的旗号搞贸易保护;二是以知识产权为借口进行干扰。这里,国内缝企所积累的经验并不多,对于知识产权方面的通常做法应该加以补课。
纳入全球化国际竞争这个大范围以后,中国的缝机企业在竞争中遭遇知识产权诉讼将是很难避免的事情。中国的缝机企业必须认识到,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内容的商业竞争将日益成为很多人常常使用的必选武器,全球化知识产权战略是中国缝机企业今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课题。
认真执行标准保护自身
当企业遇到与知识产权相关联的问题时,标准就成了一种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一些缝机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了解仍然相对模糊。从过去遇到问题来看,遇到知识产权纠纷主要限于国内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相对落后。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产品标准化问题,并不只限于表现在销售环节上的作用,其更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当企业遇到与知识产权相关联的各种问题时,标准就变成了极其重要的保护自身的有力武器。
目前,国内缝机企业在国际间所处的竞争地位正在日益上升,一旦问题出现,如能将知识产权诉讼消弭于无形之中,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那就是最大的胜利。但是,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缝企自身在讲究技巧的同时,一定要有实力作为保证才行。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肖惠在一次针对缝制机械行业标准化建设的讲座中,曾对记者表示,国内的缝制机械企业应该积极跟进国内市场上重要的应用型专利,在新技术、新领域之间进行积极地布局。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推动国家标准的建立,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中设置专利,并组建国内缝机标准专利池。这是国内缝企必须重点突破的领域,也是避免知识产权诉讼的一剂良方。
“更好地利用产品标准,变被动为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日前,在中捷公司举办的未来五年企业发展研讨会上,董事局主席蔡开坚的一席话颇具有代表性。他在会上谈到中捷技术研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时,举例指出:“日德等国研发的产品虽然略胜于我们国内产品,但我们没有必要去迷信那种所谓的权威。我就不信,他们的产品终究没有瑕疵,就没有漏洞?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没有瑕疵的东西!”
蔡开坚的话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道理:勇于解剖别人的东西,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找出它们的不足,用我们的标准来钳制或超越别人的所谓先进,这是目前整个缝制机械行业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
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成熟专利
最大限度地降低专利风险,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积极运用国内一些相关专利。
事实上,国内不少研发机构在这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关专利。例如,有关机械方面的专利研发能力,国内具有很强的实力。以“机械过热保护装置”为例,目前许多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厂家都在积极研发,其中所投入的精力和财力也相当巨大,但依然还有不少企业在技术攻关上碰到了阻力。对于机械过热保护装置技术,熟悉专业研发机构的人几乎都知道,许多技术在国内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具有国内专利。这种技术解决的主要是机械在连续运行时出现断油(润滑油)、断水(冷却水)、机械疲劳故障等,出现的超温现象直接威胁机械设备安全时,马上停止该设备,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缝制机械行业作为应用领域,在电动机、传动机械、变压器等相关配套装备中是很常见的。
反过来说,国外产品尽管在技术上占有优势,但他们毕竟对国内的材料不甚熟悉,以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专利,已经是国内行业标准中一种被普遍认可的做法,而国内的很多专利发明也是基于国内现有的材料这一基础加以考虑的,也就是说它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日前推出标准系目中找到印证。
再以“硅微机械加速度传感装置”为例。这一技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微电子机械系统,这是以微电子及机械加工技术为依托,通过进行微米/纳米尺寸的设计、加工、制造、测量和控制技术,将机械构件、识别系统、驱动构件、电控系统等集成为一个整体单元的微型系统。它不仅能够采集、处理与发送信息或指令,还能够按照所获取的信息自主地或根据外部指令采取行动。
从历史上看,微系统和微米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当时主要技术途径有三种,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以集成电路加工技术为基础的硅基微系统和微米纳米加工技术;二是以日本为代表发展的超精密加工技术;三是以德国为代表发展起来的LIGA技术。
但这些国家远远不能代表这一技术的全部,国内的研发机构已经设计研究出了具有知识产权的该技术,国内目前所拥有的专利技术,在新原理微器件、通用微器件、新的工艺和测试技术,以及初步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完全具备了几个方面的特点:
1.微型化:体积小、重量轻、耗能低、惯性小、谐振频率高、响应时间短。完全符合目前流行的机械设计潮流。
2.当前以硅为主要材料,机械电器性能优良。并且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兵器、石油、气象、机车等领域。
3.集成化:可以把不同功能、不同敏感方向或制动方向的多个传感器或执行器集成于一体,对于缝制机械的集成要求完全可以满足。
4.多学科交叉:微系统涉及电子、机械、材料、制造、信息与自动控制、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 学科,并集合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许多尖端成果。
具有如此高附加值的技术能力和专利能力,国内缝企又如何不加以利用呢?用一位行业专业人士的话来说,“行业的科技进步,需要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行业科技能力普遍提高,需要借助其他行业科技研发的高端成熟技术。然而,信息不对称,获得最新技术信息能力就需要企业研发部门具有敏感的信息神经,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
如此以来,无需企业投入过大就可事半功倍,在专利和标准能力上迅速得到提高。
打造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要提升行业的整体实力,首先是要解决产品研发能力和层次问题。
过去,缝制机械行业走过的道路是从引进开始,逐步走向吸收,然后发展到目前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来的。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说:“这个过程其实很难避免!”
产品难有高层次的发展能力,主要原因是人才缺乏。正如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田民裕多次指出的那样:要提升行业的整体实力,首先是要解决产品研发能力和层次问题。必须看到的是,目前从缝制机械行业的整体而言,人才相对匮乏、企业缺乏技术支撑、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过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是导致市场秩序不规范的直接诱因。同样也是由于我们的缝制机械企业创新能力弱,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进而也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财力支柱和产业巨头。
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行业企业的研发部门正在积极行动起来,全方位求解自主创新新课题。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并非闭关自守的自我实现,它常常包括对现有产品的改变或改进,以及对生产流程、组织方法等做出改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才不至于沦为少数天才的智力游戏,而这也正为缝制机械众多企业打开了更加宽广的视野。
以中捷公司为例,企业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在传统产品上加以改进,使普通机械变得不普通。用蔡开坚的话来说:“传统缝机的‘平、包、绷’,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企业家在行业内还有很多。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传统产品,寻找到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科技产品,这一点已成为包括中捷在内的行业企业的内在追求。
然而,和许多企业一样,中捷公司同样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人才依然匮乏,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步伐难以加快。但中捷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和技术研发氛围,给全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正因为如此,近日中捷与德国KSM公司合作研制出了第一台电脑绣花机,经德国技术专家现场测试,其主要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平。尽管如此,这一款绣花机的设计,本身还是在原有机型中发展起来的。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很多缝机企业极其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浙江汇宝缝纫机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只是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显然是极其有限的,总经理叶剑立对此的理念是:“当前在如此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缝机企业只有不断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通过这种结合,带出一支企业自己的强有力的研发人才队伍,努力使后续产品能够提高创新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步,汇宝走得积极主动。
事实上,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相信国内的许多高校和科研院都愿意向行业、企业开放。当二者间的合作成为自觉行动时,自主创新必将产生惊人的爆发力。
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和执行标准的能力,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有序和健康的发展模式,这便是我们缝制机械行业唯一可以选择的出路。同样,当科技发展到一个阶段之后,一些传统的做法是否还能适应目前市场的发展,就需要我们用新的智慧来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