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缝制机械行业当前的发展形势,理清“十一五”发展思路,对企业和行业在“十一五”期间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从大国到强国转变的基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缝制机械行业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对于如何把握好机遇,让企业在“十一五”新一轮的国际市场角逐中有新的跨越,行业里可以听到整齐划一的回答:创新。
可是,究竟怎样创新?从哪里开始创新?创新的具体思路在哪里?应答自如者寥寥。
“技不如人”现状尴尬 基础创新刻不容缓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还比较弱,国际知名行业企业凭借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和资本实力仍在缝制机械市场上占据着主流位置。而我国缝制机械生产企业的产品大多处于中、低档,从产业链的价值分配比例上来看,我们要向缝制机械强国迈进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当前,世界缝制机械发展的方向是节能、高效、自动化和集成化,而国内不少行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自动化水平不高,更谈不上集成化,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最关键、最能体现价值的数控部分,也基本是依赖进口,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据了解,在国内知名的服装企业里,很难看到国内品牌缝制机械产品的身影。
对此,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田民裕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必须实现由数量增长型向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型方向转变。缝制机械行业再发展靠什么?缝制机械生产企业发展战略是什么?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性约束如何突破?答案只有一个:创新,并且是原始创新。
行业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创新难,原始创新更难。”眼下行业里大部分企业所谓的创新基本还是以利用国外优势企业的基础核心技术平台为基点,跟随式地搞自己的创新。的确,这么做成功概率高、见效快、符合潮流,但是如此一来,企业无法大量拥有自己的专利,不能获得自己的拳头产品,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去开拓市场。
优秀的民族品牌唯有真正的原始创新才能培育出,但原始创新需要企业决策者无比的自信与勇气,需要投入不菲的成本,并且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限制,企业在科技投入上较低,无法组建强大的研发团队,工艺技术的落后、生产设备的陈旧使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可是,重复低端产品的生产终究有一日会使他们淘汰于行业的洗牌中,彼时又该怎么应对?原始创新刻不容缓,但实际的困难也不容忽视,何去何从值得行业企业深思。
创新不是口号 创新要从个人做起
“不断创新,继往开来”这似乎成为了行业企业年终总结上必讲的一句口号。口号喊得响,可真正落到实处了吗?从缝制机械大国到强国,这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难历程,仅有信心、决心、爱国之心和响亮的口号是远远不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前不久发出通知,决定从今年7月起,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开展争当“创新带头人”和“创新标兵”活动。为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耿莉萍为组长,副总经理燕社有、黄玮和工会负责人牛亚林为副组长,公司总部、临潼、西安两个制造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公司创新活动领导小组”。体现公司领导层对创新的重视。据悉,本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7月5日~15日为宣传、动员、建立机构、选择课题阶段;7月15日~12月31日为活动实施阶段;12月15日~12月31日为总结评比阶段。标准将在年度表彰大会上,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创新带头人”和“创新标兵”予以表彰奖励。标准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真正把创新这个大概念落实到了具体的企业工作,细化到了企业的员工,真正把创新当作一项课题在攻克。
就创新行为本身而言,也是企业工作落实并持续进步的永恒动力。创新,就其思维特征来说,是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是一个弃旧图新的过程。企业员工把创新工作真正落实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创新并非坦 途应该学会宽容
不断科技创新,实现缝制设备产业第二次升级,是我国缝制设备“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关键。当前中国缝制机械行业企业大多走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进而再改造的路线,以跟随式的生产为主。
不搞原始创新的结果是残酷的,企业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就永远得跟在别人后头,而进行原始创新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绘画,从零开始起跑。一切自己来,能否成功是未知数,企业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大。因此,不少企业在此进退两难。
其实,不怕失败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探索,当然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中国缝制机械行业还很年轻,起步比其他国际缝制机械大国稍晚一些,因而,只有敢于冒险、不怕失败,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一次研发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企业鼓励主动创新,就应该允许失败,不能一失败就责难研发人员乃至处罚他们。在创新时追求完美、追求百分之百的成功,这是不大可能的,是违反创新本身规律的。我们应该看到,许多企业都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成长起来的。美国硅谷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鼓励失败。他们认为创新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观念。由此可见,如果创新不允许和不接纳失败,那么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硅谷。
所以,中国缝机生产企业只有允许失败、宽容失败,才能激励创新和创业。让大家树立起一种允许和宽容失败的观念,这才是缝机行业对待创新的理性思维,也才有利于创新的开展和深入。
中国缝制机械工业已有近80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品种丰富、门类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又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生产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的辉煌让中国缝制机械行业对“十一五”及更远的将来有了更多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但面对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自身与国际优势行业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各种严峻的挑战,只有勇于创新、坚持创新、不断创新,才能走出属于中国缝企的未来。
●相关链接
6月16日,由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商贸委和浙江汇宝缝纫机有限公司举办的“汇宝发展研讨会”在浙江台州黄岩国际大酒店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汇宝缝纫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剑立发起。此举旨在通过各专家的对汇宝公司现状的“把脉”,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思路,为汇宝进一步的发展献计献策,共谋发展。
6月24日,中捷缝纫机有限公司在上海召开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缝制机械整机、零部件的生产厂家,以及经销和代理企业代表参与此次研讨,就中捷未来五年的研发方向进行探讨。
不难发现,眼下的缝制机械生产企业不论规模大小,不论历史长短,皆在思索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未来道路如何走,寻找发展新思路”。
一言蔽之,在2007这个“十一五”规划中关键性一年,缝制机械生产企业对“创新”这个行业永恒的主题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