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才 > 千万外来工 有了新称谓

千万外来工 有了新称谓

http://china.BagsNet.com   2007-08-17  来源:广州日报

      东莞拥有上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东莞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智慧,许多非东莞户籍员工对外来工、民工等称呼感觉含有歧视之意。在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外来工政协委员”房智平提交了《建议东莞市政府公文取消“外来工”这一称谓》的提案。2月23日,本报率先刊发了“征集外来工替代词”的报道,引起了东莞市民的热烈追捧,短短3天时间就收到近千条短信,市民的建议多数集中在“东莞建设者”、“新东莞人”、“新莞人”三个称谓上。接着,本报又陆续发表一系列报道为外来工正名。

  4月16日,东莞市市委党政班子联席会议讨论确定“新莞人”为东莞1000多万非户籍工作人员的称谓。至此,本报策划为外来工改名报道取得成功,引起巨大反响。

  ●精彩回顾

  今年东莞“两会”期间,房智平的《建议东莞市政府公文取消“外来工”这一称谓》提案引发极大关注,而本报刊发的一系列“外来工”更名报道同样凡响热烈。

  东莞市市委宣传部随即通过电话访问、网上调查、个人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渠道广泛征集社会各界人士对“外来工”称谓的变更意见。

  据东莞市社科联办公室的赵凯介绍说,本次活动收集到意见1000多条,最后提交给东莞市委、市政府的三个备选称谓分别是“东莞建设者”、“新东莞人”、“新莞人”,经讨论,最后确定“新莞人”作为代替“外来工”的新称谓。

  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刘志庚说,东莞的外来员工数量超过1000万,是东莞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为东莞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政协委员提出的为外来工更名一事,他表示自己早前也有此意向,但因种种原因而搁浅,外来工这个名字要改,最终一定要改。他表示,改称谓仅仅是个新的开始,东莞正从政治上、经济上、工作上、生活上各方面关心外来员工,将通过建廉租房、放宽入户政策、扩大社保覆盖面,解决子女入学等办法,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今年4月17日,“外来工”正式更名为“新莞人”,一个提案能产生如此大的社会效应是房智平所没想到的,房智平说:“这个提案的完成和提交,《广州日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广州日报》功不可没,正是这个权威且有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取消‘外来工’称谓的大讨论”。而更令他高兴的是,东莞有关新莞人的各项政策也正在落实,“这说明我当初提交提案的判断没错”。

 

  ●记者解密

  独家参与“外来工”更名策划

  跑政府、政协、人大线的记者韩治华在五个外来工政协委员刚入选的时候,就加强了和他们的联系。韩治华回忆:两会前,接到新任的外来工政协委员邀请后,我和姜永涛、岳杰松一起去长安开会,针对看病难、廉租房等问题进行探讨。

  席间,探讨到外来工的问题,政协委员认为,称呼外来工始终带有歧视和偏见,韩治华突然站起来说:“不如给外来工改个名字。” 当时,韩治华的大胆提议引起了政协委员的思考,改变称谓是否真能有作用,能否减轻歧视,对此问题大家一直讨论到深夜。韩治华回忆:“当时房智平觉得我的提议很好,想单独写提案,希望首先在政府公文中取消外来工称谓,通过官方途径率先取消外来工的称谓。”这个提议得到了在场人员的一致赞同。

  很快,房智平起草了一份提案,建议取消外来工称谓。提案写好后,房智平把它给了本报,希望我们帮忙润色、把关看用词是否合适妥当。

  第二天,本报独家报道外来工政协委员提出改名一事,此后各媒体争相报道,房智平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焦点。两会之后两个月,“新莞人”称谓诞生了,韩治华说:“东莞市为外来工正名,在提高外来工社会地位方面真的是不遗余力。”

 

  系列报道

  政协委员建议政府公文取消“外来工”这一称谓(详见本报1月23日A37版《取消政府公文中“外来工”称呼》)

  本报征集代替“外来工”用词(详见本报1月24日A37版《本报征集代替“外来工”用词》)

  “东莞建设者、企业员工”在众多替代词中受青睐(详见本报1月25日A37版《“东莞建设者、企业员工”受青睐》)

  东莞市市委宣传部表示对“外来工”替代词调研(详见本报2007年1月26日A42版《东莞市宣传部委托本报征集外来工新称号》)  

 

  ●《知味东莞》特刊

  “五一”特刊已成为各大媒体的例牌,如何做出新意,做出特色,吸引读者成为“知味东莞”出炉前站内全体记者面临的课题。

  知味东莞,苦乐人生。在东莞这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道”,读懂别人的生活,我们就“知味”。读懂了普通人的生活,我们也就读懂了东莞这座城市,酸甜苦辣,似水流年,一如我们精彩的人生。

  本报以“知味东莞”为主题,在4月30日推出12版特刊,分别包括:调查数据、调查人物以及苦、酸、甜、鲜、醇、淡、炫、醉、辣等味道板块,介绍了各阶层、各职业的人在东莞这座城市的酸甜苦辣,一出街便引来读者抢购,“‘知味东莞’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要买一份好好收藏,”这是不少读者给我们的回馈。

  记者李少威负责“苦”的板块,探访塘厦镇江顺箱包配件公司打集体官司工人的生活状况,采访完工人后,李少威觉得有必要到现场体验他们的生存状况,于是晚上9时多来到塘厦那间工厂,跟工友一起畅谈,掌握了更鲜活的素材,写出了《十年换来失恋和失业》的报道。

  该报道刊发后,两位工友来到报社,对本报真实客观的报道表示感谢,谈起现在的生存状况以及维权之路忍不住辛酸,双眼通红,朴实的工友临走时拉着记者李少威的手说:“《广州日报》真是我们工友的知心报纸”。(于梦江)

  专题报道

  ● 《双城记》 

  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日子,东莞拥有近9000家港企的庞大阵容,两座城市有太多的故事,无论是香港经典的“前店后厂”的工厂模式,还是香港公司严谨科学、欧洲化的管理制度,甚至香港人的生活习惯,都能在东莞找到对应。

  《广州日报·东莞新闻》经过精心策划,6月30日推出6个版特刊《双城记》,本次报道从两个城市的关系入手,对两座城市的前尘往事,香港在东莞的企业工厂、香港对于东莞经济腾飞的贡献乃至香港人在东莞的生活,都做了全景展示,给回归十年交上了一份读者满意的答卷。

  ●《东莞求职一本通》 

  每年春节后是来莞求职高峰期,为了给务工人员翔实的信息和指示,本报精心策划并于3月5日隆重推出《东莞求职一本通》专题,从宏观角度介绍了东莞当前经济发展及人才引进的现状,以及求职的方方面面。

  《东莞求职一本通》在细节方面入手更加专业,对东莞十大特色行业做了相关调查,搜集到目前市场上紧缺的行业岗位及工资情况。求职者可据此避开竞争激烈的行业和岗位,合理定位,按图索“职”。此外,对经济较发达的镇人才需求和特色也做了指引。真可谓“一刊在手,职位不愁”。


  Google提供的广告

  相关文章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查看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 招纳贤才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站点地图 | 帮助中心
中国箱包网(BagsNet中国)   ©2003-2007   免责声明   粤ICP 05015913
客户服务热线:0755-82267193  82267393  82266655  传真:0755-82267393       邮箱:china#bagsnet.com
全球BagsNet :中国站 | 国际站 | 台湾区站 | 英国站 | 美国站 | 意大利站 | 德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