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回顾

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回顾

http://china.BagsNet.com   2007-12-21  来源:中国服饰报

从1978年到1991年之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走过了从自发集市到街边地摊,再到大棚,最后到大楼的过程。这种市场的萌芽最早诞生于农村,而后才延伸进城市,而最早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小商品,逐渐过渡到服装。在那个短缺经济时代,很多服装市场的商户淘到了第一桶金,其中有的人成为了当今的商业领袖,而其中一些市场如今已经是名扬四海。

    “下海”———这个上世纪90年代初的流行词语早已过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地区流行的另一个词是“练摊儿”———虽然今天的人们佩服那些最早一批“做自己老板”的人,但是在那个年代,“练摊儿”需要的不仅仅是商业天赋,更需要一份勇气,正是这份天赋与勇气书写了当今不少商界领袖的传奇故事,同时这些故事也拼接出纺织服装批发市场光彩夺目的今天。

 

                   图为批发市场早期照片

    市场萌芽从农村破土 带动城市服装淘金热

    上世纪70年代末,最先出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萌芽的地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广大农村地区。

    当时,农村出现了自发的集市贸易,如河北白沟箱包市场的雏形最初就是在村口路边交易。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一些农民利用皮革下脚料,加工小皮包,拿到村口路边去卖,由于价格便宜,逐渐形成市场。然而,由于当时极左思想尚未得到根除,这种集市贸易受到诸多限制,当时出现的市场形式主要是夜市、鬼市、早市,大多出现在管理松弛的“三不管”地区。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有大批北京人和天津人在周日坐班车前往白沟购物,无不满载而归。虽然那时白沟的商品给北京人和天津人的印象就是“便宜”和“劣质”,但不得不承认,在专业市场发展初期那种短缺经济形势下,整个纺织服装市场是卖方市场,加上那时候人均收入低,所以服装类商品只要便宜就不愁没销路。

    1980年,白沟一些村子的个别村民开始利用集市、庙会悄悄出售自己制作的箱包。1981年,高桥及部分村街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经营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为数可观的家庭式专业作坊,形成了箱包加工专业户的雏形,并以高桥村为轴心呈放射状以惊人的速度向周遍散射。1984年白沟镇政府投资120万元兴建了“白芙蓉”市场。1985年,白沟箱包销售有了固定的地点和基本固定的箱包销售人员,多达几百人的推销大军分散到全国各地推销白沟的箱包产品,而沿着这几百人走过的足迹,白沟的箱包走出了一条通向全国的“丝绸之路”。当时,白沟人在全国建立了箱包之路,在外地摆摊设点,甚至进入各国营的商场。白沟箱包在1987年至1990年三年间,以低廉的价格和几天就能推出一个品种、款式的应变能力迅速赢得了北方广大农村市场的青睐。到1990年底,白沟箱包已经销往全国各地并在北方部分地区建立了垄断地位。而在此期间,白沟箱包形成了专业的销售队伍,原、辅材料购置专业人员,出现了印花、剪裁、设计及其他辅助性工种的专业户,精细分工的出现,使白沟箱包的生产和销售开始走向良性循环。

    当服装市场在农村生根发芽之后,这样的市场和经营模式逐渐转向城市,主要经营形式是地摊和路边小店,形成了一些“服装一条街”,一些区域市场发展迅速,商户越来越多。比如北京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形成了一批以区域命名的品牌市场,如北京的雅宝路市场、大红门市场和武汉的汉正街。

    “在那个年代,只要你手里有货就能卖出去。我当初每天早上骑个三轮摩托车拉一车衣服,一上午就能卖完,然后中午再拉一车衣服,一下午还能卖完。那时候普通人一个月工资还不到一百块钱,但我那时候一天就能挣好几百元,所以说,我后来做生意的底子都是我做服装打下的。”汉正街的一位老商户一说起在上世纪80年初做服装生意的事情就滔滔不绝,在他看来,那时候的生意太容易做。

    汉正街位于武汉意为“汉口之正街”,是武汉汉口最古老的街道之一。1979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冲破阻力,在全国率先采取免除税收、管理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商户到汉正街经营小商品;并一举突破国营商业独家批发体制,允许个体经济从事批发业务;同时敞开市场大门,放开手脚让国营、集体、个体及外地客商同台竞争。随后,个体老板在汉正街做生意还突破了当时的六大禁区:即允许价格自由浮动,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批量销售,允许联合经营,允许投资办厂办店,允许自产自销。随后,汉正街就冒出一大批“扣子大王”、“皮鞋大王”等等,在当时“万元户”稀少的年代,个个钱财都在几十万元以上。

    1978年至1984年,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处于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当时,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方兴未艾,大量农贸市场开始恢复,一些小商品和服装市场得到发展。

    市场带动产业滚雪球 为市场拓展打下基础

    由于农村集贸市场的出现,很多家成了制作某一项产品的专业户,从而带动整个村子,形成了一些专业村。

    “当时我凑钱买了几台缝纫机,找亲戚一起来干。结果大家看到我赚钱了,全都学着我做起来。”浙江一家童装企业的老板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创业的时候说。

    1985年至1991年,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发展进入全面展开阶段。随着改革从农村转入城市,特别是价格改革全面展开,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专业市场都在这一历史时期有所发展。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开始从散乱的自发市场成长为“大棚市场”,再从“大棚”进入“大楼”。

    沈阳五爱市场起步于1983年,市场的前身还只是设在一条南北走向大街上的露天马路市场,跟许多农贸市场并没有太大差别。1984年中,市场迁至中街东侧的小东门。1985年2月,市场又迁至沈河区东顺城街。1985年8月,市场再一次搬迁,来到沈河区的五爱街。从此,这条长644米、占地1914平方米的市场开始喧闹起来了,五爱市场也由此而得名。至1989年底,五爱市场的经营摊位已增至3043个,经营品种达8000种。当经营空间又一次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突出矛盾时,沈阳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五爱市场退路进厅”改造风雨坛与热闹路交叉处的棚户区,建设新五爱市场。1990年10月1日,市场一期改造工程竣工,而后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另一些地方,虽然不靠近大城市和生产基地,但是由于政策灵活,用灵活开放的政策促进了本地发展。1984年,义乌县委却做出决定:对外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同时允许“允许农民进城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城市市场开放,允许多渠道竞争”,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发展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这正是政府顺应人民的要求,主导建设、开放市场,激励人民搞市场经济,经济发展提速的真实写照,很多地方的市场也学习了义乌政府的做法,把市场进一步搞活了。

    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发展方式直接为纺织服装市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种是乡镇工业成长带动小城镇成长。乡镇工业集中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带动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投资的吸引力逐步变大,扩张速度加快。

    第二种是商品集散地形成、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发展。由于经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从建设有形贸易场所开始,逐渐形成工业品或农副产品集散地。产生商业消费规模和集中经济效益,带动乡村人口集中和金融、信息、服务、交通、通讯、工业、文化、教育等的全面发展。如河北的白沟镇、辽宁的西柳镇等。

    在纺织服装市场形成的初期,谁也不能预料到在多年后的今天,那些集贸市场有许多已经成为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大市场。在那个看似无序的商业环境中,服装生产从家庭作坊式的阶段起步,巨大的生产和消费潜能被积聚。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这些被积聚的能量终于爆发,各地区特色产业被逐步规范与整合,各种纺织服装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

 


  Google提供的广告

  相关文章
 • 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比重逐年增加 2007-12-18 09:56:55
 • 07国内毛皮市场行情分析 2007-12-18 09:55:02
 •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到海宁来授牌 2007-12-17 11:07:03
 • 中国合成革市场掀起一股水晶风潮 2007-12-12 11:33:47
 • 嘉善缝纫工市场“无米可炊” 2007-12-12 10:49:48
 • 印度工业团体呼吁及早进行纺织业改革 2007-12-12 10:48:17
 • 开拓印度市场缝企需要关注什么? 2007-12-12 10:39:53
 • 中捷发力印度市场 2007-12-12 10:35:06
 • 漫谈缝机发展5种新工艺 2007-12-12 10:24:00
 • 石狮构筑纺织服装优势产业集群 2007-12-12 09:42:07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查看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 招纳贤才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站点地图 | 帮助中心
中国箱包网(BagsNet中国)   ©2003-2007   免责声明   粤ICP 05015913
客户服务热线:0755-82267193  82267393  82266655  传真:0755-82267393       邮箱:china#bagsnet.com
全球BagsNet :中国站 | 国际站 | 台湾区站 | 英国站 | 美国站 | 意大利站 | 德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