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中俄双边贸易结构是否趋向互补,两国确定的到2010年将贸易额提高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目标的实现,专家有何政策建议,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
记者:请您谈谈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态势。
隆国强:中俄贸易总量从2000年开始稳步扩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至1999年为第一阶段,在此期间,双边贸易的发展很不稳定,波动十分剧烈。中俄双边贸易额始终徘徊在50亿至70亿美元之间。
从2000年至今,为中俄双边贸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对俄进出口双双稳步快速增长,至2004年进出口总额已突破200亿美元,5年中环比平均增长率高达百分之三十,比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环比平均增长率高出近4个百分点。
记者:请您从中俄双边贸易结构上,阐述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隆国强:中俄双边贸易结构表明两国经济具有互补性。从2004年的统计数字看,轻纺产品是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最主要产品,毛皮及其制品、皮革制品及旅行箱包、服装、纺织品、鞋类等产品占中国对俄出口额的比重合计达到百分之五十八。同时,机械电子类产品在中国对俄出口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进口方面,矿物燃料(主要是石油及其制品)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第一大类产品,2004年占比高达百分之三十五。接下来,木材、木浆和纸分列中国自俄进口额的第2和第7位,合计占比百分之十五。钢铁、化肥、鱼类这3类产品的地位也很突出。
来自中国的电脑在俄罗斯市场上也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据俄海关统计,2004年俄进口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HS8471)的百分之四十都来自中国。
综合来看,目前中国对俄出口以轻工纺织产品为主,机械电子产品也占有较大比重,从俄罗斯的进口则集中在资源类产品上,显示两国的经济结构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在过去10年里,中国对俄罗斯的进口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为矿物燃料、木材、鱼类的进口比重上升,钢铁、化肥、铝、机械器具的进口比重下降,不过,俄罗斯对华出口并没有改变以资源类产品为主体的局面。石油及其产品的进口比重由百分之五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五,无疑是10年间中国对俄进口结构最显著的变化。
记者:中俄两国确定的到2010年将贸易额提高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目标的实现,您有何政策建议?隆国强:俄中经贸合作现在正处于相当高的水平。两国贸易额增长迅速,2005年超过290亿美元。按照目前增长速度,两国确定的到2010年将贸易额提高到600亿至800亿美元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中俄双边贸易自2000年以来持续扩张,中国对俄出口结构明显升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进口则始终以石油、木材等资源类产品为主。未来进一步扩大对俄贸易,出口方面须注重品牌建设,提升产品档次,同时要促进轻纺产品贸易的规范化,努力进入俄主流销售渠道;进口方面则应树立双赢观念,鼓励我国森工企业赴俄开展木材深加工。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目前我对俄出口形势良好,消费类电子产品比重不断提高,传统轻纺产品也在继续增长,但缺乏自有品牌依然是中国产品进入俄中高档市场的最大阻力。随着俄经济恢复,市场逐步成熟,对低档产品的需求正在逐步萎缩。只有大力加强自有品牌建设,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形象,才能保证我对俄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
其次,扩大中俄林业合作,一定要有双赢的观念。为保护森林资源,保证出口可持续增长,俄政府已对木材出口征收关税和消费税。应本着双赢的原则,积极促进我森工企业对俄投资,在俄境内开展木材加工活动,提高俄出口木材的附加值,并为当地创造就业和税收。
第三,应积极促进对俄轻纺产品贸易的规范化。从长远看会增强这类产品对俄贸易的可预见性,有利于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