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在危机中重振信心
———访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
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破坏力极强的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这场金融风暴使中国的对外出口在短时期内遭受巨大压力。面对在困境中艰难求生的出口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危机亦是机遇,2009年的中国出口,如何更好把握机遇,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坚定地迈出“走出去”的步伐。为此,本报记者专门就有关问题走访了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教授。
外需下降被错误夸大
中国的实体经济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是从外贸部门开始的。伴随着各种主要资源产品价格、粮食价格下跌,主要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面临着外部需求进一步下降的形势。针对这一情况,裴长洪提醒说:“我们的企业应当鼓舞信心,正确分析外需问题。目前订单下降有很多原因,并不是说外国人因为金融危机什么东西都不买了。”
对于出口贸易大家往往会有一些比较灰色的认识,觉得外商不订货了,表现为不少企业接不到订单。实际上,外需下降的影响被错误地夸大了。裴长洪举例说,境外企业不给你下订单,这样的事实与外需下降之间,有的有联系,有的却没有必然联系。例如有一种可能是,虽然外地的市场有需求、居民有购买欲望,但是原来的进口商在银行贷不到款,没钱买你的货。而换作过去,由于对方有比较充裕的流动资金,他不仅能买你的货,还能把钱预付给出口企业。
对于许多本土中小企业而言,资金缺乏和融资难一直是老问题,因此很多中小企业的生产运作依靠的就是境外进口商提供的预付款。但是现在境外的进口商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进货,我们的出口企业也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从事生产,所以造成了这样订单下降的两难局面,但是你能说这一定就是外需下降造成的么?
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地把订单下降这一事实看作是外需下降的表现,这种理解其实是非常片面的。“实际上,2008年美国日本的进口增长速度实际上还是比较快的,但是中国向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向他们出口的增长速度”,裴长洪指出,这实际上是我们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是我们的经营环境恶化,而不是外需下降。
出口贸易机遇犹在
多年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外需减弱,致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海关总署公布的今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统计显示,1至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贸易顺差438.9亿美元,增加59.6%。
外需减少,出口贸易还能否增长?裴长洪对此持乐观看法。他认为,因为发生了金融危机,外部需求确实在下降,但是无论如何,任何一个贸易伙伴的市场都是存在的。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力。由于价格比较便宜,在近几年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中,一方面形成了中国商品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特别是对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依赖;但同时也形成了这些贸易伙伴对中国商品的消费依赖。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等前3大贸易伙伴的贸易表现均优于同期我国对外贸易总体水平。与上述三个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降幅分别小于总体降幅7个、9.8个和1.5个百分点。其中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487.8亿美元,下降20.2%。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394.3亿美元,下降17.4%。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额285.6亿美元,下降25.7%。
在同一个市场上,虽然总需求下降,但是并不排除中国出口商品的份额会提高。裴长洪称,一个市场的份额比如是10,需求下降到7,我们原来的份额是2,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市场总量是7的情况下,把份额从2变成3。现在国家的整个政策措施是在启动内需,但是外需不能小看,国际市场不能丢,主要是怎么样进一步调整好我们的政策,增加出口贸易的增长。因为只有出口贸易的增长,才能够挽救中小企业。所以,继续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需做进一步政策调整。
出口退税并非唯一手段
随着105届广交会的临近,企业出于对外贸形势的担心,上调出口退税率的呼声极高。对此,裴长洪认为:“企业呼吁上调出口退税,呼声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把出口退税当成目前刺激出口的唯一的手段,它只是各项政策组合的一个内容。”
去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已经五次上调出口税率,对于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其中在出口商品中,由于近期国家连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对总体出口跌幅较小。今年前2个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146.2亿美元,下降11%;出口鞋类产品43亿美元,下降2.3%;出口箱包16.4亿美元,下降7.3%;出口玩具8.5亿美元,下降17.1%。同期,我国出口机电产品899.8亿美元,下降21.8%。
但出口退税这个政策工具,从我们国家1985年建立这个制度以来,近半年政策调整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如此戏剧性的频繁调整,这种情况也是很少见的,恐怕今后要再这样做也是很困难的”,裴长洪表示,对企业没有正常的预期,到底是升还是降,升多少降多少,企业都是很难判断。“因此我的观点是,出口退税这个政策工具,要用,但是要合理使用,不能滥用。”
根据裴长洪的预测,2009年出口退税率上调空间不大,一是因为财政负担的压力较大;二是算总帐大帐来看,2008年我们出口退税5866亿元,占08年增值税的比例32%,这个比例显然已经很高,因为通常增值税的税率只是17%,继续提高的空间很小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还呼吁大幅度提高,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不能把出口退税当成目前刺激出口的唯一的手段,它只是各项政策组合的一个内容。
具体来说,在人民币汇率、出口退税率、加工贸易政策这三个直接政策杠杆都还有继续完善的空间。为了保持出口增长,国家还应该进一步改善对外贸易环境,将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除此之外,还要继续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在生产环节、技术环节等方面提高技术和质量,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政策杠杆增强企业竞争力
由于出口退税政策可作用空间已经不大,裴长洪认为,可以考虑运用汇率政策、通关便利化等措施减低出口企业成本,增强竞争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主要货币的汇率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动。自去年7月份以来,美元对欧元、英镑、瑞士法郎、澳元等都出现了升值,这对我国出口贸易都将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如今人民币汇率虽然是钉住一揽子货币,但中国的贸易结算90%以上是以美元结算,7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本上停止了升值,这样一来,人民币对欧元、英镑、澳元就显示出升值,而这对于我们对欧盟的出口很不利。
面对当前外贸面临的困境,裴长洪表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是正常和必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我们要按照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去建立比较有竞争力的汇率。我主张汇率未来还是要向低调,以促进外贸企业走出去,恢复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加工贸易目前而言,裴长洪认为比较急迫的就是要鼓励其产品内销。一是让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有出路,通过税收优惠,保住这个企业。第二要通过国内市场,来培育出口竞争力。
据悉,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如果需要转内销或转用于生产内销产品,海关将征收税款并补征税款缓税利息。海关总署近期发布公告称,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内销征收缓税利息适用的利息率暂由参照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为参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执行。此次加工贸易内销缓税利率下调无疑将进一步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而在此之前,此前海关总署亦出台措施,支持加工贸易企业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一步简化内销审批业务。
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有效方式,在解决
就业、促进外贸增长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国际国内新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裴长洪指出,类似广东搞那种腾楼换鸟,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产业转移不完全等于工厂搬迁,这个是最大的认识误区。要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进一步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上的差距,这要通过产业扩展并增加高级形式,而不是通过替代或取消低级形式来实现,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高中低并举,而不是只要高级形式的单一结构。
深耕外需成关键
广东省是我国加工贸易大省,又是主要对香港地区的出口,更重要是对美国的出口,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国内地区广东出口贸易的最困难局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显示:2008年1到10月份广东省出口贸易增长同比增长13%,其增长速度回落全国最大。对此,裴长洪指出:这个数字就等于是零增长。深圳市只增长10%左右,这意味着是负增长。所以广东的增长速度回落是全国最大的。
从我国发展现实而言,既要努力扩大内需,深耕外需仍是关键。裴长洪表示,近段时间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认为中国经济应该以内需为主。如果仅仅从工作安排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更侧重于解决国内的问题,并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如果把它放到占中国近四分之一出口贸易的广东,连广东都以扩大内需为主,那这句话是很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因为广东应该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最前沿阵地,是中国置换世界资源的最重要置换地。
针对当前有一种说法提出,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应当结束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对此,裴长洪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有害。世界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没有改变,我们不能满足于只当世界工厂,但是我们的世界工厂不能不当下去,未来即使我们做了世界办公室,也不能丢掉世界工厂。在这个目标实现的过程当中,不排除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投资和出口仍然是主要的.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还很漫长,实现工业现代化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可能没有生产加工,不可能没有制造业,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来之不易,不能轻易放弃掉。我们要从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并不是说今后不需要靠投资和出口了,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