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化”向来是百货业的“死穴”,在今年消费环境持续低迷下,这一效应更加明显。日前,位于广州农林下路商圈的美东百货开业才一年就传出欲转手,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作为继摩登、新光百货后广州仅存的三大民营百货,美东的倒下也折射出广州民营百货艰难的生存状况。
美东苦撑一年无奈易主,固有内需消费疲软因素、固有其在圈内单打独斗“孤掌难鸣”导致招商不力、品牌组合不理想因素,也有经营主办方缺乏资金实力不能长期“输血”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最终也落入传统百货的“俗套”,错把“营销”当“促销”。自开业以来,美东百货的促销活动几乎从未间断,且促销力度还属全城之最,长期促销“流血”成为其生存之法则。
纵观全城百货,何不是落入这种“俗套”?笔者粗略算了一下,自端午以来,同城七大百货连续第七个周末打响“促销战”,而且都是5折以下。无休止的促销不但没有激起消费者的购物欲“喷井”,商家反而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供应商也叫苦连天,不得不把服装抬高至出厂价的10倍甚至是20倍,以预留打折空间;对消费者而言,“来来去去就那几个牌子,没意思”。
根据广州市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广州市商圈基本格局及趋势》对主要百货商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服装品牌重叠率41.49%;鞋品牌重叠率达41.27%;化妆品品牌重叠率达45.83%。而今年五一、端午节两个小黄金周城中九大百货总额均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其中,端午节,九大百货总销售额2.244亿元,同比下降8.4%,五一则下滑了3%,至4.201亿元。另外,广百股份2012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039.67万元,同比下降8.21%;广州友谊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5%。
可见,广州百货的定位、商品品牌组合,甚至营销手段的同质化,导致商家只能靠打价格战。正如一些专家所言,广州百货形成同质化根原是广州大多数商家向来喜欢跟风模仿,不太愿意尝试新做法,怕冒风险;另外,缺少战略布局意识和理念,短期行为严重,想赚快钱,所以缺少差异化和个性。
对于差异化经营、特色营销,笔者认为,日资商业在精细化管理、特色化的商品组合、人性化服务以及科学的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在其本国消费市场不断萎缩情况下,日本零售商却在中国市场做得风声水起,尤其是在华南市场。最近,日本永旺集团、大创百货、伊藤洋华堂、无印良品等日本商家频频传出了在华新的拓展计划。永旺旗下的吉之岛抛出10年将在广州开百家新店的拓展计划后,其高端超市业态美思佰乐也首次登陆广州,并计划2014年后每年以30家店的开店速度扩张;而大创百货10元生活馆登陆广州后,连开两店。
破解广州百货同质化“魔咒”,业界早已叫嚣多年发展买手制、自有品牌战略,但始终“千呼万唤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