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欧盟针对我国皮鞋征收16.5%的高额反倾销税,我国上千家制鞋企业选择了集体沉默,只有奥康等4家企业向欧盟法院递交了起诉书。在这个高额反倾销税案件中,中国制鞋企业遭受的打击可用“灭顶”来形容,光是温州鞋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就因此减少了三分之一,而有些小的企业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就已经接不到订单了。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在此次事关鞋业整体利益的应诉中,最应该“作为”的行业协会,却找不到它的声音,着实“缺席”了一把。
说到应诉企业很少的原因,很多企业表示,主要是诉讼成本太高、诉讼结果难以预料;而从以往应诉反倾销的情况看,诉讼成本基本在6万欧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60多万元,这是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承担的。同时,此次欧盟法院受理诉讼请求后,整个过程差不多要两年,这中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看来,奋起反击不仅需要金钱,而且需要时间,这是很多企业耗不起的,因为企业的主要精力应该集中在研发生产和营销上。但是行业协会不一样,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本职和组织能力来做这些事情。
我们看到,本应在应诉反倾销这样的重大事件中站在头排的中国皮革协会,尽管在此次反倾销战役里扮演了一定的组织角色,但是最后作用不大,应者寥寥。无论如何,在关乎整个行业兴亡的大事中,行业协会不应仅仅扮演配角。实际上,在类似反倾销诉讼这类的事件中,行业协会至少还应起到这些作用: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个体,代表整个行业到欧盟应诉,从而使企业不必在应诉上花费精力;同时,行业协会应该有更多的强制手段,在面对非常情况时,可以采取非常措施,让协会下属的企业能够按照其受损害的程度负担部分费用,从而使应诉可以有效进行……
总之,在应诉反倾销这个事件上,奥康等企业的“越位”恰恰反映了行业协会的“缺位”。
显然,和很多国家的行业协会相比,我国的行业协会在处理贸易争端、开拓海外市场等方面都很不成熟,还无法与行业协会这一名头匹配。很多国家的企业在发生国际贸易纠纷时,都是由行业协会出面向政府提起诉讼申请,并协助政府进行产业损害调查、取证,而我们却只看到了单个企业的孤单身影。
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随着中国的低成本商品的大量出口,随着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上升,贸易争端将持续发生,这已经不是单个企业能够应付的。我们的行业协会,确实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