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壤肥沃的产业集群,会滋长一批优秀的、具备竞争力的品牌企业;而一组优秀的、具备领袖气质的领袖型企业,又往往对集群地内“气候”的形成和良性发展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12月8日,浙江省绍兴县永丰布业有限公司等7家轻纺城著名企业与绍兴县工商局签约,他们被授权统一使用“中轻城”(中国轻纺城的简称)商标。
“中轻城”商标首次被作为商品品牌推出,是中国轻纺城吹响了打造高端和整体品牌的第一声号角,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打造“集群品牌”的又一尝试。
“中国制造”成功的“秘诀”在于产业集群长期以来,“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一直被欧美指责为:通过压榨廉价劳动力、政府补贴及操纵汇率获得利润。事实上,中国物廉价美的产品的产与销,有着自己的成功逻辑。正如近期美国《商业周刊》撰文指出的,“中国制造”成功的“秘诀”在于产业集群。
在江苏省盛泽镇采访的时候,记者发现当地很多企业为无法拿到扩建厂房的土地发愁。一个镇的规模要承担“日出东方,衣被天下”的重任,土地资源难免紧张,盛泽的土地一度拍出了48亩土地,1.44亿元的天价,买主是做纺织起家的盛氏集团总裁盛友泉。
尽管昂贵的土地费用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但是在纺织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进程中,盛泽的脚步似乎有些“落后”。一位化纤企业的老总告诉记者,盛泽有着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东方丝绸市场维系着整个地方纺织的脉络,为企业时刻带来最鲜活的东西,帮助企业吐故纳新。一个和地方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就等于为企业在家门口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也是一扇财富之门。
就在盛泽这个仅仅110多平方公里却堪称“纺织重镇”的地方,已经培育出了恒力、盛氏、盛虹、鹰翔等一批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本土纺织企业,这些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俨然已经成为盛泽纺织的领跑者。
一系列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已经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而这些企业对于集群地还有着无限的依赖。
抢注后觉醒的“集群品牌”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关注的是产业集群内的品牌企业,很少有人将产业集群看作类似企业一样的宣传实体,产业集群的品牌化发展在中国几乎闻所未闻。直到“盐步”和“西樵”被人抢注成商标之后,“品牌集群”才重新被人们关注起来。
此次“中轻城”商标将首次作为商品品牌被推出,是在中国轻纺城面临向高端发展问题之际,运用整体品牌的增值张力来扩大非技术性因素附加值潜力的一种方法,也是打造集群品牌的一次尝试,的确是一个良策。
受贸易摩擦和内部同质化竞争的影响,目前很多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日子难过,就像是一大群堵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进不得,退不得,而发动机又不敢熄火,只好看着浪费汽油和时间。发展“集群品牌”给了集群企业一个重塑品牌,和集群“捆绑销售”的新的发展机会。
提起“集群品牌”,一个不得不说的产业集群地就是“中国领带名城”--嵊州。领带是完全市场化产品,不是垄断产品,作为小商品的一种,领带的门槛相对较低。在嵊州集群发展的初期,当地政府决定做足“嵊州领带”集群品牌这篇文章。如今,“嵊州领带”这四个字已经为嵊州换来许多真金白银,千百个中小企业从这一集群品牌中获得巨大收益。
“集群品牌”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产业集群地区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产业集群地的又一利润增长点。
集群品牌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范此次“中轻城”商标经精心包装后,作为商品品牌被推向市场,被业内人士称为绍兴县建设“国际纺织之都”的重要举措。无独有偶,在有“南温州,北白沟”之称的河北省白沟镇也曾有过类似的举动。相比于火热的义乌、温州市场,白沟小商品市场经过多年的沉寂后,白沟镇政府曾推出“玉兔”等系列品牌,供当地企业使用,并通过政府力量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和影响。
从南到北,比较产业集群地的发展,政府无不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某童装批发市场的老总曾对记者感慨道:缺少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市场就好像是“后娘”的孩子,做什么都捉襟见肘。相比较之下,有些产业集群地为了兴盛市场,政府会出面召集工商、税务、银行等各部门的一把手,成立专项小组,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对于大多数自然形成的纺织产业集群地来说,地方政府责无旁贷地成为打造集群品牌的组织力量,但是,应该看到,集群品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集群形象的代表,要塑造集群品牌,需要一个产业产品的标准,有其充分性,更有必要性。
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应用集群品牌?应用集群品牌的产品有什么自身特色?集群品牌应该如何管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已经摆在了地方政府的面前。
对于集群品牌的建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处处长顾强概括了一句话:只有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产品、服务为载体,以区域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提高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和创建国际品牌为目标,集群品牌的建设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