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测算,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会因此骤然上升30%。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达到200亿元。
近年来,长三角企业在自主研发和控制污染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使得不少企业已经脱离了单一来料加工的模式。长三角的应变能力在某方面比珠三角要强一些。
对珠三角、长三角很多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即将到来的8月23日似乎有着大限的意味。8月23日开始,商务部44号公告将正式实施,届时,被列入限制类的1800多种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必须缴纳台账保证金。同时,东部地区不再审批被列入限制范围的加工贸易企业。
出口成本骤升30%
实施保证金台账“实转”;限制1800多种商品的加工贸易在东部地区新批项目,这两项措施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首先,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方面可能出现缺口。新政策实施前,大部分依法经营的企业并不用缴纳保证金,即通常所言的银行保证金台账“空转”。
根据新政策,8月23日起,被列入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必须缴纳台账保证金。尽管保证金最终会与利息一起退回企业,但是,由于保证金存在滞后性,以纺织品加工企业为例,如果从进料到制成出口需要一年,那么这笔钱就等于冻结了一年。有业内人士测算,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成本有可能会因此骤然上升30%。仅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轻纺行业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达到200亿元。
另外,根据上海市棉纺织工业行业协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加工贸易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例如,服装加工业上游的棉纺业和塑料、金属材料等受到新政影响的材料加工下游的电子制造业等。
新政策还可能影响劳动力就业。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振昌则根据珠三角的情况分析认为,出口退税率政策调整和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双管齐下,退税率下调及保证金上缴带来大幅增加的成本,企业一般是通过向客户提价来消化,但具备采购议价能力的加工企业大约只有20%,不少企业将面临着倒闭或转移,劳动力就业形势将更为严峻。
实际上困难的局面绝不仅仅出现在珠三角。根据苏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外贸管理处处长葛华提供的数据,长三角地区,仅苏州就有650多家企业受到影响。“估计占据的保证金将达到60亿元人民币。”葛华说。在浙江宁波,受加工贸易新政影响的企业也达到370家之多,近1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
珠三角闻风而动
早在7月23日44号公告对外公布之初,这项直指加工贸易的新政就在珠三角引起了轩然大波。声称政策过严、政策所给过渡时间太少的大有人在。香港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最新的报告称,超过1万家在珠三角投资的港企可能因为新政停产或收缩。为了缓解港企的压力,香港方面多方出动。
在特区政府联合贸发局及商会组成的“加工贸易专责小组”首次会议上,香港特区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马时亨表示,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国家近期颁布的加工贸易政策对港商的影响,并积极配合响应该政策,鼓励并援助港商向内地中西部发展。特区政府将“全方位”协助港商将厂房由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其中包括,与广东省成立了一个专责小组,协助港商解决转型及升级问题,以及与香港银行公会磋商,鼓励银行向港商提供协助等。同时将尽力为他们在中西部物色最合适的设厂地点,协助港企转移。
“以我为主”长三角抗压力强
与珠三角“山雨欲来”之势不同,长三角地区似乎显得“风平浪静”。既没有行业协会出面申明损失惨重,也没有政府出面特别从中协调,是新政对长三角影响较小,还是长三角加工贸易企业应对能力更强,又或者有其他原因造成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在应对加工贸易新政方面显示出不同的态度,对以上几种可能,记者进行了调查。
谈到应对新政两区域表现出不同现象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总结认为,这首先应该归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内涵和结构的差异。总体来说,珠三角对来料加工的依赖更大。珠三角主要是以来料加工和订单为导向。而长三角虽然有大量来料加工企业,但还有很多重装备、大规模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虽然数目众多,但是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相对较低。
根据沈玉芳的介绍,长三角存在大量成规模的基础产业,而且这些产业是“以我为主”,自我拓展供销渠道。近年来,长三角企业在自主研发和控制污染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使得不少企业已经脱离了单一来料加工的模式。相对的,珠三角最主要的是依靠来料加工,很多企业主仍然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此,长三角的应变能力在某方面比珠三角要强一些。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行业协会方面的印证。上海服装行业协会王平就指出,上海目前的服装行业不少已经做出了品牌和规模,服装企业都在设计和品牌上做文章,使得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从而使企业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另外,不少企业已经从只做外贸到转为内销、外贸并重,受到外贸政策的影响也会相应减小。
然而,尽管长三角企业已经在自主研发和控制污染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在沈玉芳的眼中,仍然是不够的。他指出,虽然长三角企业应变能力相对较高,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环境,长三角仍将要为此付出很大的成本和代价。长三角不能够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别处,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有进行产业升级,切实降低自身污染和能耗,才能轻装上阵,使长三角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先行一步压力提前消化
根据国家商务部的说法,44号公告颁布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督促东部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是把部分非“两高一低”(高污染、高能耗和低技术水平)的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归纳总结起来就是“调整与转移”。
“以上海为例,很多来料加工企业和上游的棉纺企业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前几年就已经转移到了周边或者中西部地区,比如,有些棉纺企业转移去了四川。”上海市棉纺织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非个案,长三角不少城市的加工贸易企业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北上运动”和“东南亚行”等外转行动。
沈玉芳在分析长三角能够较从容应对新政的原因时就指出,为了配合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长三角进行了城镇群规划,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提出了预判。长三角各地政府都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并已开始逐步实施。这切合了国家对长三角提出的“先行一步,率先发展”的要求。因此,长三角比较容易化解加工贸易限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另外,随着环渤海经济圈崛起、老东北工业圈振兴、中西部开发推进,中国不少其他地方也开始逐渐吸引外商目光。长三角在2005年前后就曾经出现过一次台资企业北上潮。此次新政一经颁布,湖南省就率先表态,愿意给出相应优惠条件,积极承接珠三角转移出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企业往往容易受到更优惠的引资政策影响,主动转移。
低端产业转移大势所趋
除了国内各个经济区的政策差异外,有学者就指出,近几年不少加工贸易企业已经从中国转移到了东南亚。越南有针对性地提出税收“五免七减半”;美欧日等28个国家给予柬埔寨普惠制待遇,引来大批外商投资;印度在多个行业实施外资审批自行生效制度。这些都成了吸引加工贸易转出中国的重要因素。有学者分析,随着印度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转移,20年后“中国制造”或被“印度制造”所取代。2007财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增长率达到10年来的最高记录11.2%。
尽管中国其他区域和东南亚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吸引力,但是在经历了各种诱惑之后,仍然选择留在长三角的加工贸易企业对于新政的抵受能力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