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7日电 目前,中国小商品城团工委有团员221名,其中市场经营户占75%左右。为了充分发挥青年经营户的积极作用,去年4月义乌市场开始评选“青年文明号”商位,据悉这是全省首创。去年在国际商贸城内通过层层严格把关后评选出“青年文明号”商位90户,今年将评选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小商品城市场,评选工作正在进行中……
随着义乌市场不断的更新换代,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市场主体也日趋呈现年轻化、多样化、高素质化特点,许多市场经营户已经实现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的传承。
市场经营户为了让自己的生意后继有人,并把它做得更好,纷纷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学习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会这一类的专业,这也有利于义乌市场主体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小商品城团工委负责人告诉笔者,要发挥青年商户的积极作用需要依托市场团组织,提高市场青年商户的凝聚力,积极吸收年轻市场经营户加入团员组织并与市场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该组织的合理转型,从而最大化地服务于市场。
大学生成“小当家”
从北京某高校贸易英语专业毕业不久的洪艳萍在国际商贸城二期4楼经营着自家的车类商位。她说,原本想到外贸公司锻炼一段时间再接手经营家里的商位,但由于家里在永康办厂,父母实在忙不过来,所以就只好做成了“小当家”。一段时间锻炼下来,生意做得顺当、红火,天生开朗的性格加上自己的专业特长,使她如虎添翼,现在已完全成了一个老道的生意人。
目前,她正准备将生意扩大,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完成企业网站的英文版建设,加强电子商务运作。洪艳萍对电子商务非常感兴趣也很有信心,她说:“国务院信息办6月份出台的电子商务计划,对义乌市场经营户来说,是一次利用电子商务拓展市场的大好机会,方便快捷的网上贸易也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义乌市场走向全天候营业,全面拓展营销渠道,成为店面销售的有效补充。”
女民兵
一张靓丽“名片”
现任商城女子民兵连团支部书记的小李,在她大学毕业后回到义乌,尝试了多种工作,汽车销售员、服装店营业员。由于对义乌市场环境的不了解,刚走出校门的她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想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又想独立创业。不过好强的个性,使她决心要做出一翻属于自己的事业。
起初,她只想拥有一家自己的店铺。经过努力,东借西凑的她终于在地下商城开了家自己的服装店。但好景不长,由于缺乏经验,在开张不久,便不得不转让了店铺,结束了短暂的“老板梦”。之后,小李在家人的帮助下进入了现在的帽类行业经营,并虚心向市场里的经商老前辈学习,一切从头开始。
进入市场经营让她找回了自己的梦想。谈到自己在市场的经商经历,她说,刚到市场经营不久,问题便接踵而至,诸如产品种类不丰富,款式不新颖,价格偏高,没有固定客源等,这让她伤透脑筋。但为了使生意走上正轨,她开始去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厂家打交道,争取到了物美价廉的货源。经过不懈的努力,因为商品质量优秀,价格低廉,客户资源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累积,现在老客户们都给她介绍新客户了。
去年10月,她成为了一名商城女民兵,在训练中认识了很多市场里各行业的女民兵,这更使她受益匪浅,她说:“作为商城女子民兵连的一员,要充分展示年轻市场经营户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面貌。在做好生意的同时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女子民兵连的形象和精神面貌也将成为义乌市场的又一靓丽名片。”
“青年文明号”
保持年轻活力
被评选为首批“青年文明号” 商位之一的市场经营户楼俐苹是东阳人,19岁高中毕业后在东阳老家做了2年服装营业员,并于1993年开始在义乌针织市场自己经营服装生意,当时年仅22岁。
1995年服装行业从针织市场搬迁到宾王服装市场之后,她曾于1997年在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经营服装生意。一年后,她感觉还是义乌市场比较适合自己,于是毅然回到义乌。在经过考察市场后,她看到当时在义乌市场采购日用品的外商很多,感觉日用品行业很有发展前途。
因此,1999年她在篁园路租了店面,并且开始自己办厂,生产和经营日用品。刚开始,从未做过日用品生意的楼俐苹,对日用品行业并不熟悉,于是她开始通过网络学习,寻找产品信息,开发适合外销的日用品,这使她逐步熟悉了日用品产品和行业的同时,生意也越做越大,企业利润逐年上升。
目前,她在国际商贸城二期拥有3个商位销售日用品,还有许多商位代卖她工厂生产的产品。在谈到被评为“青年文明号”商位有何感受时,她说:“既是一种压力,又是一种动力,能促使我们在日常经营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又提高了我们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素质。”
现担任日用百货副会长和治保调解委员,拥有生产企业和多个商位的楼俐苹还不忘学习充电。目前,她已自考完成了天津大学本科学历,正在攻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MBA。她认为学习和参加活动是保持年轻人脑力和体力都年轻的好方法。
商业文明需要培育
高素质的市场主体
商业文明的培育和传承是义乌市场发展更是义乌市场主体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场主体也是打造商业文明的主要对象。在义乌市场经商的马来西亚籍华裔郭集俊说:“义乌是最好的经商之地,是一个很好的商贸学校速成班。我感觉义乌人的生活素质和人的素养提升的很快,国际化观念也日益提升。”
其实,持郭集俊同样看法的外来市场主体还有很多。他们认为义乌市场的发展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包容性、开放性让不少外来市场主体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面对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市场主体,如何培育和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成为打造义乌商业文明的重要内容。
营业员当“小老板”
来自杭州建德的小郑在她18岁中专毕业后本可以继续读书,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让比自己小一岁的弟弟继续读书,她选择外出打工赚钱。当时刚好同村有一位办五金厂的老板在义乌市场拥有商位,要招商位营业员,于是她随这位老乡来到义乌,在市场里开始做起了五金商位营业员。
刚开始小郑很不习惯,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长,住宿环境差,感觉很辛苦,一段时间下来,父母也很心疼,劝她到在杭州开广告公司的叔叔那里去上班。但她认为在义乌市场做营业员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可以在义乌市场做生意,当一个“小老板”。
在做了一年半的五金商位营业员后,她转而在国际商贸城二期的一个箱包商位做箱包营业员。由于老板多元化投资,生意比较忙,无暇顾及店里的生意,便将店里的生意全部交给小郑打理,所以她很快就熟悉了如何打理店面。碰到一些突发事件或比较挑剔的客商也都能灵活应变,处理得当,对于商品成本、价格、质量、购销流程等也都谙熟于胸,俨然一个“小老板”。虽然当时她的月基本工资才1000元,许多老板也出高工资请她到自己店里做营业员,但她认为自己这样辛苦却赚这么低的工资是为将来自己创业打基础、积累经验,并从中学会如何做好一个老板。
一年前,父亲患上了严重的疾病,这让原本就想自己做生意的小郑更加坚定并加速了她自己创业的决心。她认为在自己工资不高的情况下,只有尽早自己做上生意才能帮上家里一点忙。于是,她在杭州叔叔婶婶的帮助下,凑了一点钱,于2006年8月底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租了一个商位经营箱包。为了不让别人认为她带走客户,决定经营跟以前雇主不一样的箱包,一切从零开始,由于义乌市场的客流量大,加上她的丰富经营经验,使她的生意做得得心应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