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成都皮影的前世今生

成都皮影的前世今生

http://china.BagsNet.com   2007-12-24  来源:互联网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大多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清代极盛。皮影分东西两路,东路分布于川东、川北山区,影人形制多以直线造型、刻工精细,形体高约30厘米,以牛皮制成。当地人称作“渭南影子”,从陕西渭南传来之故。西路分布于川西成都地区,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响,一般高约60厘米。以成都为代表,本地俗称“成都灯影”,有“纸灯影”、“皮灯影”之分。影人体形硕大,最大的达七八十厘米,其特点为造型大方、组合多变。成都影人服饰华美、面貌俊俏、较为写实。影人服饰以舞台戏装为蓝本,做工精致,花团锦簇,演出效果极佳,深受大众喜爱,曾在城市乡间流行一时。

  法国  宫廷争看“中国影灯”

  “有一种艺术,是完整的戏剧,比莎士比亚早1800年;使用影像,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2100年;是纯粹民间具有‘摇滚’精神的音乐,比猫王早2150年。这种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这就是皮影戏……”一位著名策划人在海外演出宣传海报上,如是概括皮影艺术。

  在我国,皮影艺术起源于何时,民间说法却不一。其中以殷商说为最早。其论据是老年山西皮影艺人都供奉黄龙真人。黄龙为殷纣故事人物,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但确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是晋代《搜神记》一篇文中记载的:“……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之段落。文中所述李夫人的帷幕灯影场面,当是影戏艺术的雏形。其后,宫妃用纸为影,逗太子取乐,民间效仿流传,逐渐形成了皮影戏。影戏虽分由真人成影的人影戏、用双手表演的手影戏和用平面偶人表演的皮影戏,但都同源于幕影表现原理。皮影戏兴盛于宋朝,明清后,皮影戏剧日趋丰富,并将纸皮改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戏盛行全国。

  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当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命妇们到场后,随着一阵音乐响起,只见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里出场,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整个欧洲一种特殊风尚的一个片段。这种特殊的风尚,就是18世纪流行欧洲100年的“中国热”。在对中国文化疯狂“追星”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影灯”、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

  300多年前,让一个大陆疯狂的“中国影灯”,就是我们熟知的“皮影”。它是世界上最早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法国著名的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将之称为“电影的前驱”。清朝乾隆年间,由到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将之带回法国,被誉为“中国影灯”。不久,它又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很快就在英国各地盛行起来,被称为“极有趣的艺术演出”。

  民国  元旦唱一出《摇钱树》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特别适合皮影戏的滋生成长。受都江堰灌溉之利,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百姓衣食无忧,生活闲暇,讲究情调,注重精神文化修养。这种社会氛围,促进了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也使成都皮影成为我国戏剧化程度最高、最成熟的皮影戏流派,在全国独树一帜,且扬名海外。

  那么,皮影戏何时出现在四川?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戴德源在《成都灯影戏溯考》一文中,考据了皮影戏在四川最初出现的时间,他以成都新太平斋刊于清代嘉庆十年定晋岩樵叟的《成都竹枝词》中的一些内容,认为这是成都灯影早期活动的一线踪迹。词中咏道:“灯影原宜趁夜光,如何白昼即铺张,弋阳腔调杂钲鼓,及至灯明已散场。” 戴德源以为,这表明在嘉庆十年之前,四川成都便已经有了用高腔(弋阳腔调)演唱、有打击乐(钲鼓)伴奏的灯影戏演出活动了。“可见,成都皮影戏出观的时间‘距今约有两百多年’的说法,应当是确实可信的。”

  民国初期,黄炎培先生在《蜀道》诗《蜀游百绝句》里曾经写到:“滦州剪纸忆分明,西蜀镂皮制更精,银幕于今呈曼衍,一般灯影绝流行。”黄先生的这首绝句记下了他当时在四川见到的灯影和灯影戏表演的盛况。民国四年出刊的《娱闲录》第十二册《元旦演戏之习惯》中又载:“若吾川旧习,则新正初旬,大戏、灯影,莫不演《引凤楼》、《戏窦仪》、《摇钱树》诸戏为开幕取吉祥,亦元旦风俗之一端也。”灯影艺术已经大面积地深入到成都人的文化生活之中。灯影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灯影戏作为一种民间戏剧形式,已经成为成都大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故《成都通览》一书所列“成都之杂货铺售品”中,“居家日用必需之物”中的一项,就是作为儿童玩物的“灯影”。

  就在几十年前,在成都的茶铺或堂会上还能看到皮影戏,皮影戏班影人角色很多,剧目也多,但凡一些流行的川剧戏目,皮影班都可以表演。乡村集镇、庙会、各类民俗庆典、祭祀活动,都离不开皮影戏的捧场。皮影班子有很多神话戏,神仙鬼怪天上地下的出没,菩萨罗汉法力无边的精彩,加上高亢的声腔,震耳的锣鼓,把四方几里地的人们都吸引过来了,一派过年过节的热闹场面。

  大邑  “皇后”让他热泪盈眶

  2005年,在成都市区西边一个普通的居民大杂院,六楼上,我们找到了刘丹桂的家。这位70岁的民间工艺美术专家,新中国的第一批美院毕业生,一生都在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与制作。我坐在他家的客厅里,听他讲述如何找到流落在民间的成都皮影、并将它们介绍给了全世界。

  1979年的某一天,刘丹桂站在大邑县文化馆的门前。为了收集和发掘散落于成都周边乡镇中的四川皮影图案,他去了金堂、崇庆等地,连续的奔波,使他面色苍白,人显得比平时更瘦了,但真正让他心事重重的却是,此前数个县乡镇的探访,当地的四川皮影或者早就全部被毁于运动,或者被皮影艺人的后代当成垃圾丢弃一空,少得可怜的几个老艺人,手中只余下更少得可怜的一些皮影,破碎不堪,让人惨不忍睹。在文化馆里,一位工作人员指点刘丹桂到文化馆对面的茶铺去打听,茶铺里一位默默喝茶的老人说:“你去茶铺斜对面街边,立着一把大伞的地方找罗大爷。”

  当刘丹桂找到罗大爷时,这位八十多岁的手艺人正坐在街边自己小小的摊位前,忙着为一家单位赶制遮阳的大伞。听清楚来访者的意图后,老人将刘丹桂领至家中,他拿开挂在墙上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从执照背后取出了一张皮影。

  2007年5月的一个夜晚,坐在刘丹桂家的客厅中,双耳早已失聪的老人回忆起罗大爷取出皮影的那一刻,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激动:“那是一张皇后头像,制作得太美了,已经是很高的艺术品。当时,我完全被这张皮影惊呆了。”二十八年前的那一天,惊喜得言谈都开始哆嗦的刘丹桂问罗大爷家中还有没有更多的皮影,老人来到自己的床前,从床下拖出一个纸箱子:“这是几十年前一个朋友存放在我这儿的,到底是谁我也记不清了。里面全是,我都想把它们全丢了,拿来有什么用。你如要,全拿去。”

  在大邑县文化馆门前的大街上,刘丹桂与罗大爷把箱中的皮影一张又一张在街边铺展开来,阳光顺着古老街巷中的青瓦木檐倾泻而下,照射在这些来自人间的艺术极品上。一百多套系列皮影,每套一百多张,张张发出油亮的光彩,如一团团缪斯的火焰,又犹如气吞山河的队伍,让站在街中的刘丹桂热泪盈眶。那天,刘丹桂给老人打了张借条,取走了其中一套皮影。

  1983年,刘丹桂以这部分皮影画像为核心临摹的专著《四川皮影》在国内公开出版,这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四川皮影的专著。1986年在成都锦江大礼堂,当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的专家驻足在这批皮影艺术珍品前时,惊呼:“我们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四川皮影。”随后,这一批共27件皮影精品,全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悉数收藏。不久,《四川皮影》为西德皮制品博物馆收藏,并载入该国图书目录。随后,奥地利、法国等国艺术研究机构,慕名而来,一一收藏了刘丹桂仿制的这批皮影艺术精品。

  成都的皮影艺术,在这位新中国首批美院毕业生的挖掘和努力下,迈向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灯影 一切从皮子开始

  影像是皮影的主体。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烦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细分为三十二道工序。

  在刘丹桂的工作台边,他缓慢弯下身,从一堆杂物中,拿出自己制作皮影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刻刀散落在宽大的画桌上。皮影的镂刻工序要求很高,一个皮影人像要刻3000多刀。这些雕刻刀具,十分讲究,多达三十多把以上。刀具有宽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圆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讲究,要求熟悉各种刀具的不同施用方法。根据传统经验,在刻制线状的纹样时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线条的纹样时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形花纹则需要凿刀去凿;一些曲折多变的花纹图样,则须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老人边排刀具边为我们背起了雕刻口诀:“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

  据他介绍,做皮影的原料,最好还是陕西的牛皮与驴皮等皮革。而从牛皮变为可制作皮影的材料,是一个比较繁杂的过程。皮子剥下后,须经绷皮、发汗、擂皮、裁料、保水后,经刮、磨、洗、刻制成皮,再经雕刻、着色方可成为影像。

  首先是选皮和制皮。牛皮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富有弹性,光洁度高。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然后经过刮牛毛、去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好泡亮,然后绷在木板上,阴干而成。当中尤以“刮”字为重,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现在对皮的先期加工处理是通过制革企业完成,由厂里到艺人手上,是削薄后能直接“绷板”的牛皮,一张牛皮一般能削三至四层,薄如纸一张。

  刘丹桂为我们介绍了皮影雕刻的大致流程。将“绷板”后的牛皮分解成块,用湿布潮软后,再用特制的推板,稍加油汁逐次推摩,使牛皮更加平展光滑,并能解除皮质的收缩性,就可以描图样。

  画稿前对成品皮的合理使用,也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质量,同时也使皮影人物形成上轻下重,在挑签表演和静置靠站时安稳、趁手。描图样是用钢针笔把各部件的轮廓和设计图案纹样分别拷贝、描绘在皮面上,这叫“过稿”,再把皮子放在枣木或梨木板上进行刻制。

  皮影刻制完,便开始敷彩,艺人用色十分讲究。大都自己用紫铜、银朱、普兰等矿和植物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着色。虽然色彩种类不多,但艺人善于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之变化,使色彩效果异常绚烂。敷色后还要给皮影脱水发汗,这是一项关键性工艺。它的目的是使敷彩经过适当高温吃入牛皮内,并使皮内保留的水分得以挥发。

  在行业中,艺人们将制作皮影时所用的画稿称为“样谱”,它是历代艺人们相传的设计图稿。刘丹桂今天制作的皮影,大多是以那次从大邑收集到的那批精美绝伦的四川皮影为“样谱”。

  柔和的日光灯下,老人拿出两件刚雕刻到一半的皮影,放在桌面上,拿起刻刀为我们现场演示了一下。这是他最为出名的皮影脸谱作品之一《皇后》,曾赠送给来蓉的奥地利专家和法中友协艺术委员会主席皮埃尔·吉莱母夫妇,作为交流的东方艺术礼品。“前不久,有一位奥地利艺术家通过四川美术馆找到我,到了我家,看了皮影就说要买,我说:‘喜欢就送你,不要钱。’那人把皮影翻来覆去看了半天,说:‘你这皮影刻得真好。’我告诉他们,我岁数大了,身体又不好,真正的牛皮又买不到,这是改用进口的日本纸板替代牛皮作原料雕刻的。他们又看了半天,还不相信。”老人像个孩子,哈哈大笑起来。

  作者手记

  成都平原,这片拥有数千年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土地,在这片肥沃的地域上繁衍出来的年画、木偶、皮影等众多民间文化,是长江上游历史最为久远、品类最为齐全、形态最为丰富的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包括皮影在内的民族民间手工艺艺术与文化,曾经活色生香地娱乐着人们,丰富了这方民众的文化生活,是普通百姓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曾经被冷落的皮影成为国内藏家的囊中之物。人们选择它的理由是——它融有古代壁画、佛像、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这样的民间艺术品怎能随意放弃。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人们收藏皮影,对皮影的传承、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并不能完全体现皮影的价值。皮影刻工再精美,历史再久远,操纵表演起来才是“活艺术”。皮影人物,本是为“皮影戏”而制作的,表演是皮影的灵魂,唱腔则是皮影的血液,没有了声情并茂的演出,皮影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虽然有价值但却没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动物的标本,留给后人的也只有遗憾。

  一切正如中华皮影博物院副院长赵树同所言:“在皮影收藏爱好者手中,皮影都是‘死的’,没有人能把它‘耍活’。我希望有人去把它‘耍起来’,让后人看一看这些先辈们创造发明的艺术精品。”




  Google提供的广告

  相关文章
 • 大牌将成都装进箱包时代 2007-10-11 10:06:52
 • 成都再次发布人才“白皮书” 2007-05-16 10:18:29

  我也说两句 已有评论 查看

匿名发表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 招纳贤才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欢迎投稿 | 站点地图 | 帮助中心
中国箱包网(BagsNet中国)   ©2003-2007   免责声明   粤ICP 05015913
客户服务热线:0755-82267193  82267393  82266655  传真:0755-82267393       邮箱:china#bagsnet.com
全球BagsNet :中国站 | 国际站 | 台湾区站 | 英国站 | 美国站 | 意大利站 | 德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