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曾经所拥有的比较成本优势正在慢慢退去,而当初那些以此优势进入中国的加工型或者贸易型企业开始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或许连世刚纤维也没有想到,自己在中国声名远播会是进入山东烟台7年后,更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出名的方式,不是因为作为韩国企业在当地做到了何种高度,而是因其上演了“史上最牛的集体半夜大逃亡”——2008年1月12日,10余名韩国管理人员半夜丢下3000余名员工外逃,由此,轰动中韩两国的韩企逃逸问题开始占据媒体的显要位置。
其实,韩国企业从中国“非正常撤离”绝非是今年头一遭。据韩国驻青岛总领馆提供的数字,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擅自撤离”事件是从2003年开始的,之前并没有出现过。当年发生了21起,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了87家,同比增长了1倍还多。分析显示,“擅自撤退”的韩国企业中首饰生产厂家最多,为63家,其余依次是服装厂33家、皮革厂28家、厂14家、制鞋厂13家。
撤离的不仅仅是韩国企业,在珠三角地区,台资企业、港资企业也出现了“非正常撤离”。不少专家认为,这些撤离的企业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大多都是中小型企业,当中国进入产业换代时期时,优胜劣汰是必然的。
“非正常撤离”的背后
诚然,不论是韩企还是港资、台资企业撤离内地,也不论是劳动密集型抑或是其它类型的企业,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中国日渐升高的成本的行动反应。经过了十余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曾拥有的比较成本优势正在慢慢退去,而当初那些以此为优势进入中国的加工型或者贸易型企业开始不能承受如此之重。
外资企业的非正常撤离只是对此的非正常反应,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面对这种变化,外资企业尚能“一逃了之”,而本土企业却没有那么“幸运”。从2006年起,中国开始感受到反倾销的密集轰炸,纺织品、鞋类、打火机、蜡烛、玩具、农产品等等,中国制造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遭遇危机。外贸环境的急剧恶化,让国内以此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维艰,甚至出现了企业老板被逼自杀的极端事件。
瓶颈
人民币在人们的“预期”中完成“破7”,美元依然保持了“顽强”的贬值态势,美国的次贷危机深层影响已经显现(不少中国企业货发美国却发现客户已倒闭即是最好的证明),劳动力成本升高,高企的油价、连创新高的CPI,种种不利的因素好像在一夜之间碰头,让中国这些尚未为此做好心理准备的企业感受到“山雨欲来”的窒息。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的声音穿过百年的时空响彻在现在中国的天空,或许这也是如今无数中小型企业主痛苦思考的问题,虽然是那么的无奈。据统计,珠三角地区的鞋业企类已经有三分之一倒闭,温州等地的打火机企业也有40余家处于危机边缘。在曾经工厂林立的温州、苏杭等地,许多厂房已经破败,远没有了当初的熙攘与繁荣。商务部公布的2月份外贸额统计,中国进出口额出现了剧降。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3月数据,CPI再创新高,达到了8.3%。急剧的环境变化,让中国企业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型企业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存危机,“路在何方?”的焦灼写在苦苦思索的中小企业脸上。向南走?向西走?
死亡的路只有一条,生存的方式却可以选择。在这场自救中,有的企业选择了出走转移,有的企业选择了自我升级。
转移的路径已经有人在尝试,或下南洋,或转西部。许多下南洋的企业,将越南作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不仅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在转移中国产能时也往往选择了越南。除了相似的经济体制、运作管理方式、文化习俗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无疑是他们考虑的重要选项,同时,经济发展程度差不多落后中国十年的越南,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力度也越来越大,优惠政策也成为进入越南的外资企业的考量因素。
不久前,《当代经理人》在越南采访时看到,许多越南地方政府都在推出各种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许多在越南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表示,由于国内已经很难拿到这么便宜的地,并且也很难再有这么优惠的税收政策,因此越南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不过,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这两年也在快速上升。《当代经理人》了解到,2007年越南的工人工资相比以前已经升高到了600元人民币左右,而且由于越南的法律,使得在越南的企业在支付加班工资上要比我国严格的多,一般都是日工资的三倍以上,而且罢工事情时有发生,相比于国内,这些隐性成本并不低。况且以越南现在工资水平的上涨速度,或许用不了十年,它们的劳动力成本将达到国内的水平,到那时不知道这些南下的企业又该转向何方呢?
相比于下南洋,或许很多人更愿意转西部。虽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提出多年,而且政策措施也已经出台了若干,但是企业层面的实质性动作并不多。如今,在东部产业升级换代的压力下,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转移西部提上议事日程,对于中国东中西部的梯次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据报道,鉴于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江西省一些地区已经派员到东莞、佛山等地进行招商引企,甚至四川省动员全省做好迎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准备。
升级
从长远看,产业转移只是产业角度的有效配置,从企业角度来说,实现从低级到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升级或许是最安全的生存之道。因为,对企业来说,即便现在躲过了落后产能淘汰的厄运,转移到了相对低成本的地区,可五年甚至十年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升级换代的今天将很可能是他们的明天,到那时再转向何处呢?
将产业做细,将产品做精,将品牌做强,将市场夯实,这才是企业在面临产业风险时的根基与资本。瑞士企业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借鉴,众所周知瑞士以创新能力强而著称世界,而瑞士企业也以此在世界各国生根发芽乃至硕果累累,正是创新之道让他们无论大小,在世界各地都能够守住自己的一方地盘。精准的定位、四面出击式的营销、深耕细作的产品,让瑞士产品驰骋国际市场。它们的内功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修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