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品进名店”活动
由商务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联合推动,旨在提升“中国制造”和中国零售品牌公众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的“名品进名店”活动,自3月底第七届中国百货业高峰论坛上正式启动后已过去了一段时间。
然而,这一与服装、制鞋业息息相关、并让业内众企业看到进入国内一线商场“希望”的计划,其所引发的期待、猜想,以及争议却并未减退,实际上,在“名品进名店”被宣布现场启动后的任何一次行业性的会议,有关“商务部将推荐100家全国重点商场,工业与信息化部也将推荐一批国内品牌企业与商场对接,逐步解决国产名品进一线商场难问题”的讨论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包括在4月底举办的中国皮革行业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名品进名店”依然是会议的焦点之一,而有所不同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名品进名店”在持续给予过往总抱怨被一线商场完全“拒绝”的民族品牌更多“期待理由”的同时,还带来业界关于“名品进名店”现实操作性的理性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担忧、怀疑、期待、建议交叉于其间。而本报记者则独家采访了与会相关业界代表,以期为热度不减的“名品进名店”带来全面而又真实的业界解读。
主持人:过去,中国国产品牌要进入商场渠道,尤其是一线商场,显得颇为困难,对此,我们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张淑华:目前,像北京百货大楼这一类中档商场卖的鞋、革产品基本就是我们的真皮标志产品。但高档商场市场还是有一个潜规则,表面上他不敢说不要国内品牌,但是我们知道国内品牌他们不接受。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我觉得我们企业就拉动内销市场来说,不一定非得进名店,现在我们真皮标志企业,中档市场是主力军,而天下穷人多,份额最大的是中档市场。名品、名店是一个影响、一个位置,但从真正的销售市场规模来说,我觉得不一定很多。
王振滔:一直以来,百货商场被誉为是高端品牌的聚集地,成为了消费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当我们走进百货商场时,摆在柜台上更多的则是国外的品牌,本土品牌却是四处林立。因此,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我们本土品牌本身存在着问题?从目前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本土品牌已具备一定的实力,比如很多国际品牌都在中国生产,奥康则早在2003年就为国际品牌生产及营销,其中,包括万利威德,我们国内运作的两个意大利品牌都成功进入了燕莎等一线商场,但奥康却很遗憾一直没有进入燕莎。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品牌发展渠道上还需要深入探讨。
当前,我们清楚的看到,百货商场是做强品牌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高端品牌的代言词。因此,对我们企业而言,我们需要转移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技研发、高品质生产和创新销售上。而这些工作,对于我们致力于做强民族品牌的企业来说,我们一直在努力。所以,我希望百货业能够重新认识我们行业内的自主品牌,为我们本土品牌提供一次与国际品牌平等竞争的机会。
万文英:首先,我认为百货业应该积极支持民族品牌成为国内一线品牌。
但这也需要民族品牌自身的努力,比如,民族品牌的商品质量、价格体系与商场消费者购买欲望要一致;品牌形象、服务质量也得与商场吻合;还有品牌导购员的营销技能,商品陈列等达到一定水准;民族品牌产品也得有特色,假如都是鞋产品,国内品牌的产品需要穿上去才知道好,那时间就太长了。
同时,对于国内品牌进名店,我呼吁民族品牌未来培养更多的高级买手、卖手,以在采购、零售环节增强品牌整体实力。
江永雄:民族品牌必须得具有道德观,这才是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以前的那种牺牲产品质量,“急功近利”和“短平快”式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
主持人:“名品进名店”在目前环境下,给业界带来了什么?它未来成功的基础又是什么?
万文英:门当户对是国内品牌进入一线商场的前提条件,要进入“名店”,民族品牌的产品质量、企业文化、服务、经营理念必须和一线商场吻合,否则即便进入了,也双赢不了。现代百货业需要哪些贴近时代,具有前瞻性、能引领消费潮流的品牌,因此,“名品进名店”要求民族品牌定好位,不一定所有品牌都要定位在高端、顶级。
苏超英:我们要保证这个计划中的民族品牌是值得推荐的,作为协会,我们会优先选择真皮标志的品牌,因为进入真皮标志的品牌的确是行业里面很有代表性的民族品牌,它是一个质量好的一个群体,所以推荐起来,我们比较放心,中国皮革协会作为第三方公证的立场,要对这个产品负责。
同时,我们会组织二三线城市为主的经销商、采购商与品牌进行面对面洽谈,让采购商提出具体进店要求,拉近采购商与品牌的距离,并且举办民族品牌的专场推荐会。
王振滔:就目前来看,我们实施战略联盟发展,是否有合作的基础呢?我认为是有的,而且空间很大。
首先,企业有发展民族品牌的欲望。每个企业都想把自己的品牌做强做大,这几年来,本土品牌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我们也在不断进行品牌组合。其次,百货业有培育民族品牌的力量。当前,百货业在市场中的高端地位越来越明显,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于百货商场来说,也希望在自己的柜台上摆放更多民族品牌,而不是洋货。
第三,行业是做强民族品牌的坚实后盾。从整体上看,虽然我们与发达国家比,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行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验成熟,后劲大,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目标坚定。所以,基于以上三点,我们是完全可以实施战略联盟的发展策略。
主持人:“名品进名店”眼下环境将面临怎样的挑战?或者说国产品牌要发展成国内市场的一线品牌将面临怎样的困难?
万文英:商场是利益的群体,它不可能不考虑利润。目前,国内品牌在“名店”面前的弱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我们是加工国,我承认民族品牌的做工、板型是不输国际品牌的,但缺乏底蕴也是不争事实。
比如,现在进入国内一线商场的国际品牌发展到目前阶段都是曾付出过很大代价的,那些国际品牌在跟我谈及他们的品牌故事时,他们曾面临过的困难局面真不比现在国内品牌所面临的少,甚至,在国际品牌的发展史上,都曾付出过人的生命代价的,而这种底蕴是国内品牌所不具备的。
江永雄:说句实在话,目前,商场只有在愿意损失利益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支持民族品牌。因为国际品牌的理念是“我要引导你”,而国内品牌,比如制鞋业,很大一个问题是只做模仿,没有内涵、文化底蕴,因此,“名品进名店”的现实挑战很大。
张淑华:“名品进名店”从国家也好,从我们协会来讲也好,在这个困难时期,让我们的品牌企业能够进入名店,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但这个问题,我觉得它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
一个商场的经营是有它的营业指标的,它有末位淘汰,你进去了,你营业额达不到那也不行。从企业来讲,你要做品牌,你就要做好品牌投入,要定好位,你本来是要给别人做订单的,现在你非得去做品牌,那是不可能的。
名品进名店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市场和消费者的问题,每个国家都会有这个阶段,就是消费者还处在不是很成熟的阶段,比较盲目地追求国际品牌,所以在国际上有一个说法,未来的奢侈品市场是在中国,因为中国消费者正处在不太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刚刚富裕起来的人群,他们在盲目地追求奢侈品,而这个原因会使我们的名品进名店有一定的困难。
楚修齐:我对国内品牌的建议是,调整产品结构,做好内功。积极针对国内二、三线市场采取举措。
苏超英:现实点来看,中国比较好的一些品牌进入的实际上还是二三线商场,像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一线商场,进入非常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现在比较现实了,主打二三线市场,但我们肯定要选择二三线市场比较好的商场。像现在百货业界传出的因地产商闲置物业转做商业项目,而新出来的一些商场,我们可能也不会去过多考虑,我们会很慎重地对待。 |